“虞山二王”中,作为“后学津梁”的王鉴,不仅成为瓣香董其昌的嫡传,更能出以新意,倡导兼融南北二宗,形成了鲜明的自身特色。弟子王翚便是在其亲授之下,转益多师,与宋元传统血战,形成了“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乃为大成”的画学理念,为清廷皇室所推崇,当时便成为饮誉南北的“画圣”,受其画风影响者以及门徒极众。
陈燮君
清方薰《山静居画论》云:“国朝画法,廉州、石谷为一宗,奉常祖孙为一宗。廉州匠心渲染,格无不备;奉常祖孙独以大痴一派为法。两宗设教宇内,法嗣蕃衍,至今不变宗风。”后来即将王时敏、王原祁及其传人称为“娄东派”,王鉴、王翚及其传人称为“虞山派”。这构成了画史上的“四王”,他们共同继承与发扬了传统文人画精髓,在笔墨的经营与整合中,开拓了新的境界,为清初绘画艺术成就的重要代表。
其中,作为“后学津梁”的王鉴,不仅成为瓣香董其昌的嫡传,更能出以新意,倡导兼融南北二宗,形成了鲜明的自身特色。弟子王翚便是在其亲授之下,转益多师,与宋元传统血战,形成了“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乃为大成”的画学理念,其功力全面、画艺超绝,为清廷皇室所推崇,当时便成为饮誉南北的“画圣”,受其画风影响者以及门徒极众。
“虞山画派”影响深远,康乾后“小四王”、“后四王”,清中晚期的奚冈、戴熙、陆恢、吴谷祥、顾麟士,近代吴琴木、冯超然、吴湖帆、张石园等,皆从此脉络化出。
“融宗入元、画路开阔”的王鉴山水
雍正十三年(1735)成书的张庚《国朝画徵录》记载王鉴谓:“精通画理摹古尤长,凡四朝名绘见辄临摹,务肖其神而后已,故其笔法度越凡流,直追古哲,而于董巨尤为深诣,皴擦爽朗严重,晕以沉雄古逸之气,诚为先民遗矩,后学指南。”王鉴,生于1598年,卒于1677年,字玄照、圆照,康熙元年(1662)后,避圣祖玄烨讳,改为元照,自号湘碧、弇山后人,江苏太仓人。王鉴在明崇祯六年(1633)乡试成举人,十一年(1638)以祖荫任左府都事,十四年(1641)出仕广东廉州太守,至十六年(1643)罢廉州知府,归故里,构室于弇园故址,额曰“染香”,遂号染香庵主,时年四十六岁。单国霖先生在《融宋入元,南宗正脉——王鉴绘画艺术略论》一文中说到,王鉴在三十九岁时曾访董其昌于云间,曾记:“余丙子年(1636),访董文敏公于云间,出所藏《鹊华秋色卷》见示,相与鉴赏,叹其用笔浑厚,设色秀润,非后人所能梦见。”(《退庵题跋》卷十八)并见到董收藏的董源、巨然山水图,受到董其昌画学的影响。王鉴所览古画众多,浸染甚深,他摹古仿古范围主要是董其昌所提出的“南宗”画家。他自幼学习董源、巨然,后得到董其昌指导,倾心于元四家。他与王时敏相较,王时敏也以董巨、元四家为归,而更专注于黄公望,一生追慕不已,而王鉴师法的范围更为宽泛,他还师法北宋李成、范宽、 江贯道、燕文贵、惠崇、米芾等家,又涉及元代赵孟頫、高克恭、赵仲穆、陈惟允、马琬、赵原等家。王鉴另一个突出成就,即在青绿山水方面,能融合赵孟頫、赵令穰、赵伯驹等家,建立既高华艳冶又浑厚苍劲的青绿山水风格。王鉴于古代大家的艺术有着深切的领悟,能把握各家在图式、丘壑、笔墨、意韵等方面的主要特征,加以提炼,形成规范化的形式外象和表现语言,达到不求形似、妙得神髓的境地。吴湖帆在王鉴《山水册》(1660年,上海博物馆藏)后题道:“按太守画,三十以前绝不之见。约分甲申(1640)以前为第一期,七十(1667)以前为第二期,七十后为第三期。第一期作,笔墨浑厚而间架松懈;第二期作,悉臻缜密,此册其一也;第三期作,出入神化,不无颓宕处矣。太守青绿法为松雪后一人,清代三百年至今寂然,誉以空前绝后,自无愧色。”
王鉴山水主要学董源、巨然,兼学王蒙。他的早年作品更趋董其昌的风格,中年作品融宋入元,自成一家,晚年画风发生变化,境界由沉雄转为萧索,笔墨由浑厚转为尖利细密,出现较多干笔、方笔。代表作品有七十四岁《临巨然溪山图轴》和七十八岁《关山秋霁图》等。他的画面貌多样,水墨山水笔法细密,丘壑奇妙,其青绿山水溯唐人青绿山水设色,取元人丘壑造型形象。王鉴泛学诸家,汲取董巨的“萧散平淡”和三赵的“刻画细谨”,兼收南北二宗之长,其笔墨风格是“沉雄古逸,皴染兼长,其临摹董巨,尤为精诣工细之作,仍能纤不伤雅,绰有余妍;青绿设色,而一种书卷之气盎然纸墨间”。
在“集古大成——上海博物馆藏虞山画派艺术展”中,王鉴的精品力作吸引着观赏者。《水阁对话图轴》的树屋辉映、水阁对话、苍秀幽峭、隽爽茂丽,暗合“元四家”之一黄公望简淡深厚、逸迈秀润的风格,宛如《图绘宝鉴续纂》评曰:运笔中锋,用墨浓润,树木葱郁而不繁,丘壑深邃而不碎。气运得烘染之法,皴擦无自选之笔。《仿子久笔意图扇页》在荒寒中见清旷,在浑厚中求华滋,在冷逸中显疏淡,在简洁中觅神妙,颇有黄公望的笔意。《仿范中立山水图轴》摹仿北宗山水画家范宽山水画风,野逸间透生机,典雅中露天性,峰峦苍秀,草木华滋,又兼有董源、巨然南宗的宗风,画中山顶矾头、坡脚垒石和点苔式的丛树可见一斑。《仿倪瓒幽涧寒松图轴》为“雨窗戏仿倪意”,空灵中含秀润,苍浑里见清逸,幽秀寒淡,神骨高骞,可悟“几树寒林欲作声,盘纡幽涧水光平。无边秋色天如洗,好泛扁舟自在行。”《仿巨然山水图扇页》习巨然画风,山石洒脱,姿仪秀色,朗然清圆,格高韵远。《溪山无尽图轴》中茅屋木桥呼应,层岩清泉相伴,以浅绛色赋染,得温淳幽之妙。《白云萧寺图扇页》系学习北宋画家李唐山水风格扇页,绵丽而能爽朗,疏俊而为清超,藏平实遒厚之韵,有澹远幽微之妙。《仿燕文贵山水图轴》于繁茂中见松灵,在健拔中求含蓄,恰如款署:“余于燕都见孙少宰所藏燕文贵真迹,后有苏长公跋,元气灵通,笔法遒美,时形梦寐,此图拟之。”《仿赵文敏清溪渔隐图扇页》中溪水潺潺,古风习习,渔隐超迈,淳淡清泊,仿赵文敏笔意,抒达逸静胸臆。《仿江贯道山水图轴》寓疏秀以严密,藏奇险于平正,于整丽中出疏荡,在浑灏中见矜重。《仿赵孟頫清溪渔隐图扇页》中长松内藏奇崛,峻岭云雾缭绕,老翁水中垂钓,情趣见于笔墨。《仿梅道人笔意图扇页》取梅道人画法,用笔随意枯简,画境莽苍大气,逸荡中涵雄秀,圆浑中见遒力。《仿赵孟頫云壑松荫图扇页》为青绿扇页,作于晚年七十九岁,图中有碧岩祥云,苍松清泉,儒雅之韵见深厚之功,勃郁之气显旺盛活力。
“精研各家、冶为一炉”的王翚笔墨
王翚生于1632年,卒于1717年,字石谷,号耕烟散人、乌目山人、清晖主人等,江苏虞山(今常熟)人。吴湖帆题王翚《仿巨然夏山烟雨图卷》中,曾论及“王石谷子(王翚)年四十左右,在娄东王奉常(王时敏)家临摹宋元名迹,艺乃大成,间为太常代笔,亲受指点,益臻神化,故石谷画当以四十至五十为极诣,五十至六十自具面目,六十至七十渐落俗套、每失韵致,七十至八十有衰颓气,八十以外又复变化入神,用笔如万岁枯藤,苍辣兼具,有空前绝后之妙。后人之诋諆石谷者,盖多见其六十以后八十以前作也”。
王翚“童子时即嗜翰墨,得古迹真本辄摹仿数纸,必得其神乃已”。他直接摹写宋元名迹,能“与古人参于毫芒之间,会诸意象之表”,摹古水平可谓“惟妙惟肖”。他“进行追本溯源的思考,摆脱了仅在一家一派中仿效而自我局限的时趋,走上了在师古中贯通融汇的道路”。在“集古大成闻名朝野的中期”,他在仿古作品中糅合进他家体貌,“在似是而非中显露了自家艺术个性的严谨、精能、茂密与秀润。”同时,“在综合贯通若干家的基础上自成面貌却又托名临仿某家之作。”“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已把看来格格不入的法派在不同程度上变化合一。”在“不息笔耕老而弥笃的晚期”,更求骨立挺峻、筋劲老苍,“依就景观丰富,丘壑多姿,草木丰茂,点景精细,墨色清而润,笔法秀而苍,或综合诸家化为己有,或在阐释一家中融入他家,其本家面目是十分显著的。如果和中期的风格相比,晚期最主要的不同是笔法更苍辣,笔与笔之间增加了虚接,钩皴与渲染拉开了距离,不太讲求笔中用墨与墨中用笔的笔墨浑融,而重视大的效果和自家程式的精熟。”
王翚笔墨在“集古大成——上海博物馆藏虞山画派艺术展”中尽显“精研各家,冶为一炉”。《临王蒙竹趣图轴》足见王翚中年受元四家影响颇深,此画开合有度,枯湿相约,线条刚柔相济,笔致古雅工稳。《苍岩百叠图轴》画得率拙苍润、疏豁坦荡、神朗气清、遒丽苍莽,可悟“山光水色共苍然,一叶飘飘去若仙。假使梅头陀得见,也疑落笔是何年”。作此画前一年(1672),石谷、寿平、笪重光等人客居毗陵杨兆鲁近园四十日,当时扬州李宗孔亦至,并带来唐寅《风雨归庄图》见示。盛会结束,李氏尤感余兴未绝,遂招诸人明春欢聚其家。次年,石谷、查士标等如约而至,此画即为期间所作。《茂林仙馆图轴》中楼阁有序,树色秀润,峰峦巍然,气意轩昂,有清恽寿平墨迹:“白鹤瑶笙下杳冥,丹台千树护山灵。芙蓉翠削青天色,云气还如九叠屏。”《唐人诗意图轴》“为蘅圃先生写唐人诗意”,款署“山泉散漫绕阶流,万树桃花映小楼。闲读道书慵未起,水晶帘下看梳头”。蘅圃即龚翔麟,此画应是描绘龚氏于玉玲珑山馆阁中闲读的情景。画中群山苍秀,楼阁雅丽,虬松健拔,气息古拙。《溪阁晤对图轴》中层峦叠嶂,云气缭绕,溪阁相邻,高士坐对,款署“小阁临溪晚更嘉,绕檐秋树集昏鸦。何时再借西窗榻,相对寒灯细品茶”,可谓敦古含委婉,博大见细微。《泰岳松风图轴》以深远、高远法构图,以巨然长披麻皴笔法见长,峰回路转,大气磅礴,乘骑匆匆,山泉叮咚,“峰峦树石,笔法严重”,“其郁然深秀,具有太古之色。不以姿致取妍,愈见其人构思精密”。《竹亭清远图轴》中茂林修长萧萧雨,云岚相拥清清水,“幽人种竹漫多情,一夕春雷看笋成。别有高怀那解识,小窗和雨听秋声。”此画竹石刻划细致,山石淡墨勾皴,笔墨情趣融合,诗意令人神往。《渔村晚渡图轴》得笔意于“江贯道《仿董北苑渔村晚渡》”,画中为水揉的江南,迷离的暮色,近处树石相间,对岸楼台错落,远方群山显逶迤,晚渡等煞待渡人。此画笔法谨细,朗秀畅达,为王翚晚年所作,仍见深厚的传统功力。《仿董北苑万壑松风图轴》虽仿董源之法,但变董氏平远为高远,得宋人丘壑之雄秀,见山水构图之开合,觅气质格调之峻迈,适符“岩岫高则云霞之气鲜,林薮深则琴筑之音清”。画家时年七十有四,可见晚年心境淡泊。《行书诗扇页》的释文为:“轻舟南烟去,北垞淼难即。隔浦望人家,遥遥不相识。檀栾映空曲,青翠漾涟漪。暗入商山路,樵人不可知。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轻舟迎仙客,悠悠湖上来。当轩对尊酒,四面芙容开。北垞湖水北,杂树映朱栏。逶迤南川水,明灭青林端。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征。朝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系唐王右丞诗。此扇页用笔沉博温厚、豪宕古雅,系王翚七十五岁以后作品,较之他的早中期书法,更为率拙苍劲、肃壮雍和。王时敏曾称“石谷精研八法,每见模其古帖,亦专主神肖”。《仿大痴山水图轴》可见王翚晚年的典型风格,山石在潇洒中含稳重,线条在刚健中见文秀,款署“余所见痴翁真本,计有廿种。士气作家神妙具备,其《富春》、《浮峦》尤属艺林墨宝。此幅勾斫皴皵,则师《富春》,渲染设色又用《浮岚》,撮取两图之意而合成之”。■
(本文为节选,作者系上海博物馆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