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鸿琼
2013年泉州、横滨、光州被评为“东亚文化之都”,今后三市之间的文化交流将会更为频繁。
日韩与中国书法情结源远流长。虽然目前三国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但在书法上至今都还沿用汉字书写。这是有它的历史渊源的:
唐代之前,日本和韩国(包括现在的朝鲜)都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从汉代至唐代都用中国的汉字记录语言。汉字是日韩贵族阶层的必修课,是上层社会使用的文字。比如,就日本而言,目前日本留存的最早的书法是日本“大和”时期(即中国的隋朝)“圣德太子”书写的《法华义疏》,此帖是用汉字书写的。至日本历史的“平安”时期(即中国的唐朝后期)才有假名(平假名、片假名)。韩国也一样,至唐朝才有韩文。日韩的学者也不讳言他们的文字来源于中国的草书和楷书,但由于他们都突破了中国的表意文字体系,成为表音文字体系,所以与汉字有一定区别。
就中日韩书法往来史来看,从汉代开始,直至明清,汉字书法都对日韩产生重要影响。在唐朝之前日韩不仅引进中国文字、书法,而且引进中国文化,包括文学、音乐、绘画、戏曲、建筑、哲学等全方位引进,因此我们称日韩为“泛中华文化圈” 的国家。唐朝之后,特别是明末至清以至民国,中国帖学衰微,碑学兴起,对日韩影响很大。就日本而言,清朝杨守敬作为金石专家、典型的中国文人,他把北碑书法带去日本传播,使新一代日本书家崛起,带来日本书坛新景象,日本人尊称杨守敬为“日本书法近代化之父”。晚清吴昌硕是西泠印社的首位社长(西泠印社培养了很多大人物,如李叔同、黄宾虹、丰子恺、马一浮等),西泠印社初纳社员时,把日本河井荃庐、小林斗庵、西川宁、青山杉雨等纳为社员,说明吴昌硕当时就有国际化的意识。后来康有为、郭沫若也曾在日本传播书法。新中国成立初期、“文革”期间书法掉入低潮,但日韩始终保持对书法的崇敬,日本小学三年级至初中,学校都开设书法课。中日韩邦交正常化后,交流又活跃起来。近几十年来,中国书法学科的建立,理论研究的发展,大量新资料的出土也吸引了日韩,日韩本身书法展览很频繁。中日韩书法联展、书法研讨会也很多,仅80年代中日书家重要交流就达119次。现在更是频繁有加。近些年,我参加中韩书法展览就有3次,参加国际会议也有好几次,常遇到日韩书家。
相信通过“东亚文化之都” 这个平台,泉州书法将更为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