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林
释氏书画在中国由来已久,历代皆有画僧高手出现,所涉画科也是人物、山水、花鸟俱全。鼎鼎大名的有五代的贯休、巨然,北宋的惠崇,南宋的法常,明末清初的弘仁、八大山人、髡残、石涛。与清初“四僧”同时代的还有白丁、七处、担当等。我们这里欣赏的
《溪山古寺图》(上图为作品局部),就是画僧担当的一卷山水画作。
担当(1593—1683),俗姓唐,名泰,字大来,云南晋宁五龙山人。明亡剃发为僧,隐鸡足山,法名通荷,后更名普荷,号担当。尝师事董其昌,并访陈继儒,侍砚席,称门下士。
担当与“画中九友”相交甚密,画风颇受董其昌影响。其山水画早年虽多法倪瓒,但笔致荒率纵放,而境趣则颇为恬淡,故格韵尚属高妙,能自成一家;中年的他,笔墨突变升华,崇祯十五年(1642),石涛观其画,赞赏有加;晚年画风不拘一格,恣纵超逸,以虚代实,意境含蓄,简拙传神。其亦工书法,虽学于董玄宰,但并非只宗一家,所作于流畅豪放中寓凝重沉着笔情。
担当的《溪山古寺图》为纸本墨笔,纵30.9厘米、横280厘米,现藏于天津博物馆。此图绘冈阜纵横,江水流长。全卷在水系两岸绘有山峰连绵起伏,林木疏朗而葱葱,古寺、村舍依山傍水而建,舟楫则野泊于荒坡草苇之间。在右起卷首圩路小径之上,可见一主一仆正行走其间:主人曳杖回顾其仆,似有语相嘱;其仆双手捧物,正小心躬身前行。虽只寥寥几笔的勾勒点染,但人物已形神皆显,可谓生动之至。在主仆二人行进的前方,有两间依山临水的茅舍,不知此二人是归舍的主仆,还是访贤之俗客。卷之中部,由坡岸通向山后古寺的木桥上,有一肩担经书之人欲访古寺,正缓步过桥,行至桥的中部,回首似与岸上人话别,身姿情态极显盎然之趣味。而此时靠近卷尾山石之下的滩涂边,则有一船,船头指向桥侧,船上有一舟子立于船头,亦躬身揖手与人相别——不知是在与桥上担经之士相别,还是与岸上的友人作别。此人形象、动态亦极生动活泼,可见担当画功之深湛。
赏读至此可知,担当虽学于董玄宰,却又能不囿于玄宰之精雅,以及玄宰终身不涉人物绘画之习惯;而且其虽为僧伽,却能关注俗世情态,所绘图景有一定的情节和故事性。此图缺点则是世俗情趣过重,画品难入大雅,然称其为雅俗共赏也未尝不可。纵观此作之技法,其用笔以淡墨勾勒、渲染为主,间以浓墨点苔提醒,层次颇为分明。全卷笔简而意远、空寂而淡然。而其行笔则是中锋、侧锋并用,有人称之是率意恣纵,有人则论之为野狐禅。应该说,此作所展示的是担当后期成熟的画风。
担当此作与清初“四僧”之作相较,无弘仁的雅洁出尘,无八大山人的遒劲空灵,无髡残的苍莽朴拙,无石涛的恣肆浑厚。总而言之,其画之格局似小于“四僧”,用笔亦偏油滑、甜俗,所写之景展现的也是亦庄亦谐之世俗风情。观赏之后当知画史不谬,担当和尚之名未能与“四僧”并驾齐驱是有道理的。
该作卷尾,担当以行草书自题:“自入春来有胜情,支筇到处白云生。谁知高况离尘远,岂止三山十二城。担当。”款后钤“善荷”“担当”两枚白文方印。另卷首下部钤有“石画书楼”朱文方印,卷尾下角还有罗振玉白文收藏印“松翁鉴藏”一方,由此亦可知此卷曾为罗振玉所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