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功甫帖》事件,只是又一次地将官方博物馆专家置于炉火上炙烤,而天价的《功甫帖》却因为热炒起来的巨大争议而变得愈发的知名度飙高,愈发的炙手可热。
被炒得沸沸扬扬的《功甫帖》真伪事件延宕日久,整个中国博物馆界忽然禁声,而买家一波波的攻势却是愈发的强劲。本周二,买家将作《功甫帖》的首度公开展示,并宣称将以高倍扫描影像技术以证真伪。在此之前,不仅有上博的几位专家“证伪”的论文引起轩然大波,还有苏富比等更多层面卷入其中。这背后,其实凸显出的学术研究与市场交易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就中国古代书画真伪鉴定而言,高倍扫描影像技术恐怕也只能排除“双钩填墨法”一说,以证明上博结论的证据错误,仍不能就这件拍品作“真”的结论。但电子扫描证“非双钩填墨法”,却足以打击博物馆在公众面前的学术形象。
如果搞清其中的因果关系,这场“叫板”官方博物馆的展示的目的也就清晰了。作为《功甫帖》的买家,如果上博可以出具官方证书证伪,他就可以以此为据向苏富比要求退款。而如果不能出具官方证书证伪,那么上博专家的研究论文就不具备说服力,也就意味着学院派并不一定真正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很多民间收藏界的人其实都乐见官方博物馆被“拉下神坛”。而官方博物馆界“禁声”,也有碍于学术研究已经直接影响到拍卖交易,并因此有可能面对法律诉讼的可能性,对于官方博物馆来讲真的是得不偿失。
有评论说,《功甫帖》“事件”证明了官方博物馆的“专家也会走眼”。这是外行话。在文博界工作过的人都知道走眼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所以,为重要的文物做鉴定会邀请多名专家“会诊”,即便如此,也未必都是对的。
“拉下神坛”其实是不现实的。《功甫帖》事件,只是又一次地将官方博物馆专家置于炉火上炙烤,而天价的《功甫帖》却因为热炒起来的巨大争议而变得愈发的知名度飙高,愈发的炙手可热。毋庸置疑,以现在的局面,买家已经成为了最大的赢家。李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