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物网讯 (编辑 张艳)从在纽约苏富比拍得苏轼《功甫帖》随后却被上海博物馆研究员质疑为伪本,短短数月,关于《功甫帖》的真伪之辩一直持续不断。这场争论由当事三方——上博三位研究员、买家刘益谦和卖家苏富比拍卖行延伸到收藏界、书画鉴定界的大讨论,由《功甫帖》到《功甫帖》真伪之辩,再发展到《功甫帖》事件,最后将以什么样的结局煞尾目前还不能下定论。无论是严谨严肃的学术研究讨论,还是你来我往的笔诛墨伐,抑或随意随性的街谈巷议,都使得这一事件由小范围的真假之辩发展到大范围的文物艺术品生存发展业态之论。
历史从来不会重复但常常惊人地相似,其实与《功甫帖》真假争辩事件颇为相似的案例颇多,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关于黄庭坚《砥柱铭》和张大千旧藏《溪岸图》、张大千《仿石溪山水》一画质疑的争论。此外,关于过亿拍品真假争论的颇具代表性的事件也不少,一是2011年5月齐白石《松柏高立图》在嘉德春拍落锤3.7亿,由于真伪争议,截至2013年买家仍未付款。二是2011年5月齐白石《百虾图》在深圳以1.2亿拍出,遭齐白石后人质疑为赝品。三是2013年1月张大千《泼彩山水》在济南翰德轩以2.5亿元成交,一些业内人士认为该画作的“泼彩”风格与张大千该时期的创作风格不相符。其他对于拍品真伪存疑、拍品真假争论的事件如故宫博物院以3300万元购得的北宋米芾《研山铭》和以2200万元所购的《隋人书出师颂》曾被同一人质疑为明人伪迹。
此次《功甫帖》真伪争论可以说是恢复文物艺术品拍卖以来最为热闹的一次真假之争。功甫帖到底是真是假?博物馆专家到底应不应该对市场上交易的文物艺术品发表自己的见解?文博机构如何正确地引导民间收藏?公开公正权威的文物艺术品鉴定机构和科学鉴定体系应不应该建立?在当下乱象丛生的文物艺术品收藏鉴定领域,市场派鉴定家与文博体系内鉴定专家哪个更靠谱?真正的公信力如何有效地从机制上营造起来等问题也随之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
业内人士呼吁相关机构应注重公信力的树立
在当下乱象丛生的文物艺术品收藏鉴定领域,不少业内人士对于文博机构的公信力渐弱的现象表示担忧,中国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针对《功甫帖》之争撰文说:“文博单位的‘专家’半遮琵琶半遮脸,一方面基于专业伦理,一方面又受到斤斤利益的诱惑,而有些深度介入到具有经济利益的鉴定之中,使得公信力急剧降低,已经到达了历史上的最低点。乱象丛生说明社会体系的无序。没有专家和自诩专家的当下,面对《功甫帖》的问题即使论述得再圆满也是徒劳,因为个体的语言能力难以建立起权威话语。”
针对文博机构公信力渐弱的现象,一些专家呼吁相关机构和专家需重视公信力的树立与维护,中央财经大学拍卖研究中心研究员季涛表示,文博专家若对民间提供鉴定服务,除了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鉴定水平外,更重要的是坚守职业道德操守,不能被利益驱动而失去原则,从而损害自己和博物馆的公信力与专业形象。
是否有必要建立国家级权威文物艺术品鉴定体系
对于是否有必要设立国家级文物艺术品鉴定的权威机构,中央财经大学拍卖研究中心名誉主任王凤海表示文物艺术品的鉴定本来就没有一个统一的尺度,也从来没有一个统一的权威机构来对文物艺术品的真伪进行鉴定。古今中外,在文物艺术品鉴定上所通用的方法只有“专家目鉴、文献佐证、仪器辨伪”这三种,而这三种办法又不可能做到百分百的准确。因为文物艺术品的真伪鉴定并无、也不可能有一个统一标准,因此,无论从历史上还是从现在看,国家并没有、也不会去设一个统一的、权威的机构来为个人购买文物艺术品做真伪鉴定,目前,社会上对文物艺术品持有者开具的鉴定证书,实际上均是鉴定本人的个人意见,并不能起到鉴定真伪的决定作用。
而就此问题,陈履生则认为现下需要建立一个国家权威的中国书画鉴定体系。他认为,由《功甫帖》所牵涉到的中国书画鉴定的全局问题,需要政府部门积极面对,从宏观上解决中国书画鉴定的主流话语问题。其重中之重的工作是,建立一个国家权威的中国书画鉴定体系,培养专业的鉴定人才,用科技创新打开鉴定中的技术瓶颈,从而在根本上解决中国书画鉴定的主流导向问题,而非任凭社会的力量和娱乐的方式去左右中国古代书画真伪的鉴定,或者仅停留在上世纪的鉴定结果之上。
《功甫帖》真伪之辨事件产生的影响
针对《功甫帖》真伪之辨事件,陈萧羽在《论〈功甫帖〉墨迹本与刻本的逻辑关系 与钟银兰、凌利中先生商榷》一文中称,从没有一件古代书法在全国引起过这么大的兴趣和讨论,傅申先生说:“学术辩论往往是学术史上的里程碑”。钟、凌、单三位先生对功甫帖的真伪考证,绝对有助于学术的提升,有助于鉴定方法论的再认识。
李跃林撰文称,这次《功甫帖》的论战之实质,不是民间对立于官方,也不是市场对立于学术,而是科学鉴定与伪科学鉴定的较量。这样的较量,从王羲之《兰亭序》真伪的辩论开始,到黄庭坚《砥柱铭》的真伪,到苏轼《功甫帖》的真伪,等等,一直没有停止过,相信今后仍然会在别的艺术品上再次爆发。而这次发生在《功甫帖》这样相对简单的东西上,其实是一件好事,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对于《功甫帖》真伪之辩事件产生的影响,王凤海表示,虽然功甫帖真伪之辩本来应是文物艺术品收藏鉴定圈的一个小众行为,后来却扩大成了大众性的热点事件,不管功甫帖真伪之辩事件的结局如何,但这一事件却提高了全民对文物鉴定这一行业的关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