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董雷先生结识,不知是多少年前的事儿了,我们一直处得很愉快。这愉快中也包含着我对他的绘画执著劲儿的钦佩,对他的绘画成就的看好。当董雷最早给我看他的作品的时候,他拿出的还是一批丹顶鹤系列的画。笔意墨韵,在生动之中还透露着生拙之感,整个作品不过是娱情寄乐的寻常花鸟画而已。过不了多久,我再一次受邀去看董雷的作品,他已经拿出了一批表现现实生活的水墨人物画作品。这批作品的质量迥然提高了一个层次,对人物结构的把握,对人物神情的刻画,对生活特质的感悟,全都在一幅画中体现了出来,笔墨相对成熟了许多,已经可以算是一幅成功的创作作品了,而且作品所表现的主题更让我们为之一动。
尔后,每次在董雷的处所,或者报刊上见到董雷的作品,都令我多多看上一眼,这主要因为他的作品,每次都能给我多多少少的新感受。还因为董雷的习画经历,让我更有值得关注的理由,我姑且称之为“董雷现象”。
说是“董雷现象”,最重要的有如下几点依据:其一,董雷的身份是国家公务人员,长期从事政务工作,几十年未曾摸笔作画;其二,董雷没有读过专门的美术院校,最基础的从艺阅历,就是中学时候打下的绘画根底;其三,董雷真正的带有创作性质的习艺经历已经是他搁笔三十余年之后,而且仍然是利用节假日业余习画,而就是这样的挤时间作画,竟然让他取得了令许多专业人物画家也难以达到的成就。2007年,他的作品《柳堡新故事》在《人民日报》上发表;2008年《向城市走来》获得了“江苏省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美术书法作品大展”创作奖;2009年,作品《乐翻天》入选“第七届全国体育美术作品展览”;2010年,作品《一柱擎天》入选“上海世博会中国美术作品展览”;2012年,作品《家园》获“荆浩杯——中国画双年展”最高奖。他的《天山脚下是我家》等三幅人物画作品,连续三届入选“徐悲鸿奖中国画展”;《城南老行当写生图》在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2013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中获得优秀奖;2013年,董雷加入了中美协。
一位业余从事人物画创作的画家,竟然取得了如此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不是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的现象吗?值当代中国社会富庶、文化繁荣之际,从事绘画者比比皆是,而那些没有进过专门的美院训练以爱好者身份最终跻身画坛的画家也为数不少,但他们往往徜徉于中国花鸟画和山水画领域者居多,即使有从事人物画者,亦取逸笔闲趣的文人画形式,真正像董雷这样以现实主义的精神从事写实人物画创作者,真不多见。这就是我觉得董雷不简单亦可贵的原因,也是我感到董雷的成就,值得我们作为现象研究的根据。
从绘画基础而言,董雷在中学时代就已经打下了非常坚实的素描人物功底。我曾看到他那个时代的几幅素描头像,直夸即使我们今天的许多大学生也无法达到这样传神写像的坚实度。我曾经惊诧于董雷为什么几十年后重拾水墨人物创作的画笔,能够这么快上手,画出这么出色的作品,一了解才知道,原来在几十年工作之余,他一直没有放下自己的绘画之梦,时不时地要拿出速写本、写生册在日常生活中去观察去理解去速写,这种作业最终练就了他能够比较自由随心的人物造型能力。在晚报记者吴娟采访他时,董雷所讲的一段话可谓注脚:“画家的造型能力非常重要,否则,再好的立意与构思都只能是空中楼阁。因为即使没有很好的立意和构思,神态与情味也需要借准确的造型得以生发。”
董雷的勤奋也是他达到现在的专业绘画成就的一个重要基础。工作之余,他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节假日和休息时间来画画。而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勤奋,还体现在董雷体验生活与观察生活的用心与用功上。
对于绘画而言,只有勤奋是不够的,敏锐的观察力与不断创作的表现力,是董雷的作品能够取得今天令人瞩目成就的重要天资条件。虽然董雷从事政务几十个年头,但他一直没有放下的就是对底层百姓生活的关注,他以极大的热情表现百姓生活,表现百姓的喜怒哀乐。这种情感投入的关注度,是他能够在人物画创作上保持持续的创作激情和敏锐的观察力的重要源泉。
这些年来,据我观察,他的创作是在不断扬弃自我、不断吸纳新的表现手法的过程中进步的。早几年的创作,董雷是以类似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至80年代初中期的写实水墨人物画技法开始的,有点类似于老的浙派人物。而之后几年,我却渐渐发现,他的作品,开始注重水墨的韵味了,开始有了色彩与人物描绘上的空灵了,开始注重画面的分割与整合关系了,甚至有了如《岁月如歌》这样非常具有当代形式感的人物画佳作。而近年创作的《扬州新娘》系列,更是让我眼前一亮,我似乎看到了董雷人物画创作方面的另一个方面的可能,看到了董雷在关注现实的重大题材创作之外,还存在着的轻松优雅、温婉灵秀的另类笔墨品质的发展可能。很明显,董雷创作人物画,并不是闭门造车,也不是沉湎于过去的水墨印象,而是不断开阔视野,根据题材表现的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水墨样式表现的可能。正因此,我们在他创作的作品中,看到了点点滴滴汇流成溪的变化,看到了他永不满足、不断汲取、突破自我的勇气与品质。
以一个业余习画者,成就了比肩一些专业人物画家的成就,作为一种现象,值得研究。但我又觉得,这种现象并不是董雷所独具的,并不是董雷所代表的。在中国古代人物画家中,有多少是科班出身的呢?没有。或许我们可以宋代画院等少数皇家画院的培育来看那些人物画家的科班身份,但更多的人物画家,是师徒相授中获得技能与成功的。科班不是成功的必要条件。而勤奋、天分、生活、投入与视野却是成功所不可缺少的。董雷的成功,正可作如是解,而且因于此,我们可以对董雷的艺术前景,作更高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