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冯智军)“汉唐精神与中国美术战略”“汉唐精神与中国文化精神”“汉唐精神的当下意义”……这些紧贴时代的问题在第四届“中国美术·长安论坛”上成为与会专家热议的焦点。
4月15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国家画院主办,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陕西省美术家协会承办,西安美术学院协办的第四届“中国美术·长安论坛”在西安举行。本次论坛以“丝绸之路·汉唐精神与中国国家美术发展战略”为总主题展开相关研讨,汇集了国内外著名美术家、理论家50余人,共同探讨中国美术的辉煌历史和未来发展。
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本届论坛组委会主任杨晓阳对“丝绸之路”“汉唐精神”“中国国家美术发展战略”三个核心主题作了解读:“中国美术理论的研究比较缺失,需要一个常设的论坛研究深层的理论问题。丝绸之路,不仅是历史现象,更是文化现象。汉唐时代各个方面成就的辉煌,表现出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在艺术上更是体现着大美为真的写意精神。今天,重视中国美术国家发展战略刻不容缓,弘扬中国精神,研究中国标准,创造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当代作品,是我们的责任,也是长安论坛的重要使命。”
在与会专家的发言中,既有关注美术史研究,提出突破性新观点的。例如西安美术学院教授彭德通过考证谢赫“六法”的本义,推倒钱钟书依据明代书肆刻本的断句及其解读,提出“六法”的理论背景是当时盛行的人相学和五行学,本义针对的是人物画,后来的衍生义才针对各种画科。还有对中国美术发展的思考,如四川大学教授林木提出,中国国家美术的建设必须修正反传统倾向、进化论的历史观、国际主义及国际崇拜,对民族主义的消极理解、一边倒的国际交流观念等流行观念。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陈池瑜也提出要构建符合民族文化特点和时代潮流的中国艺术价值标准。鲁迅美术学院教授杨振国对当代中国美术存在的现代性的风险、全球化的趋同、理解的错构和融合的限度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设性的应对措施。
而国外专家学者们关于“汉唐理想与中国艺术的未来”“汉唐时期的意义及其时间距离的阅读”“慧能的精神:感知的存在和美学的语言”等问题,则提供了中国美术研究不同视野。
“中国美术·长安论坛”每两年举行一次,至今已历三届。本届论坛学术总主持、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主任薛永年评价本次论坛,把美术史研究与当前创作研究结合,把学术前沿探讨与国家文化展览结合,体现了高度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与文化担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