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6人下午,山东省政协副主席孙继业先生、石开先生、山东艺术学院院长张志民先生、山东书协驻会副主席孟鸿声先生等出席了由山东画院院长孔维克先生主持的“寸耕心迹—王镛书法近作展”开幕式,此次展览时间为8天,共展出书法作品52幅,是王镛先生近年来书法创作的集中展现。
作为当代书坛的领军人物,王镛先生是一位对民间书法会心以远、旁搜远绍,自揭须眉,建立起强烈个性语言的书法家。作为当代书坛的领军人物,王镛先生是一位对民间书法会心以远、旁搜远绍,自揭须眉,建立起强烈个性语言的书家。王镛先生的书法在很大程度上已超越了清代碑学的局限,他对民间书法的兴味和视野具有极其广泛化的细致研究,举凡鼎铭、秦汉砖文、瓦当、金印、墓志、简帛、摩崖,无不涉猎。这为他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也使他建立起“大、拙、古、野、率”的审美取向。他在书法中寻觅到了在一般文人书法中不具有的蓬勃生命力和自然率真之美,是植根于文人和民间这两大艺术系统的妙合物,可谓众美咸备而独出心裁,体现出他融汇前人的能力和“自我作古空群雄”的气魄和胆力,仿佛有“古人”,细究无“古人”,化古出新。
王镛先生的书法,还基于他诗书画印全面而良好的修养和过人的智慧与才情,诸艺互补,又各有独特的表现。王镛先生不屑平庸的认识与泛常的理解,无论为书,为印,为画,为诗,莫不以“大、奇、雄、质”为准绳,在传统美学观念的“阴阳”二维中极尽协调变化,体现出高旷的美学境界与深刻的民族传统文化的理悟力,诗书画印四位一体,浑化无间,很难区分高下,直以自我的创意出之,张扬着“苟无新变,何以代雄”的尚新求变意识,乃师李可染先生的“可贵者胆,所要者魂”的名言,在他的艺术探求中,得到了卓有成效的实践。
王镛,一九四八年三月生于北京,山西太原人,一九七九年考取中央美术学院李可染教授研究生,一九八一年毕业展获‘叶浅予奖金’一等奖并留校执教。先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书法研究室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院院长,文化部优秀专家、文化部美术专业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艺术创作院名誉院长,李可染画院副院长,《东方艺术·书法》杂志主编。
山东艺术学院院长张志民先生和王镛先生分别致辞,王镛先生在展览开幕致辞中说:“这次在山东的展览,与石开展览上他说的心情一样,劳动这么多的领导、朋友和学生大老远跑来,心里很是过意不去。上次的个人展览印象好像是二十年前,那还是被东北朋友"忽悠"去的。这次来山东办展,还是跟山东很有缘的。一方面我确实是山东的女婿,山东的学生好像也是最多的。一方面山东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传统书画的热情是全国各地少见的,盛情难却。其实我对个人搞展览是很犹豫的,一是累,身体的累倒在其次,主要是累心,因为对展览的作品老是不满意。还有个展对作品的要求不能面目太单调,太花哨也不行,这个尺度把握起来很不好掌握。这使我想起八十年代陆俨少先生当年来美院搞展览,陆先生是我敬佩的先生,我从他身上也学了很多东西。当时陆先生每张作品都画得很精釆,但密密麻麻挂在一起并不好看,所以卢沉和周思聪先生说咱们以后办个展可得小心!这也给我们启示,办个展真的很不容易,不是随随便便弄几十张作品的事儿。另外办展览要力争恢复展览应有的功能,减少非艺术的因素;在媒体发达的时代,实地展览仍然有不可取代的效果,大家可以面对面通过原作进行切磋交流。前些天石开的展览的时候他跟我说某个香港的大师预测,今年属耗子的最好在家窝着,最好在家宅着,别闹什么动静!这么长时间没搞个展,我想这回坏了,犯忌啦!谢谢山东的领导同志!谢谢荣宝斋的辛苦付出!谢谢杏坛黄和平!谢谢这么多远道而来的朋友和学生们!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