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甫帖》的真伪之争,从去年9月份开始,一直闹腾到现在,似乎仍看不到尘归尘、土归土的迹象。
作为这场争论的主角之一,刘益谦近期仍频繁对媒体放风,甚至控诉上博是“有组织、有预谋”地展开对《功甫帖》的质疑,还言之凿凿地强调,“这一事件已经从公开的学术讨论转到隐蔽战线斗争”。刘益谦颇有穿越味道的超规格用语,就难免让人很有触目惊心之感。
按照常理揣测,5000万价位的《功甫帖》,在刘益谦的藏品中,还远远够不上“价格之王”的狠角色,与其亿万身家相比、与其动辄出手上亿的豪爽身手相比,这个量级也大约不过如几阵毛毛雨罢了。但就是这么一件似乎无足轻重的东西,却逼得刘益谦显出了真本色。何也?因为“功甫帖”显然触到了刘益谦的底线,也显然触到了他所在圈子的底线,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同好站出来为其压阵助威了。
据报道,刘益谦在竞拍《功甫帖》之前,私下咨询过上博专家,但专家不看好的结论显然并未打动刘益谦。也是,一个圈儿内老手,心中当然会有自己的定盘星,遇到事儿,一定会专断独行,专家的意见,也仅仅是个参考罢了。从其最终行事看,他也真的没太把上博专家的话放在心上。但是,让人不解的是,既然已经认定专家的鉴定“卑之无甚高论”,又有什么必要对专家后来的公开质疑大发雷霆呢?按照常人的阅历,还真是没什么必要,大可一笑置之。但刘益谦显然与常人不同,他一定认为这是一件天大的、了不得的大事情,不好好掰扯掰扯清楚,并取得最终的彻彻底底的胜利,很难想象他会善罢甘休。他的这个视角,大约具有相当的高度,估计一般人、圈儿外人真的很难理解,但如果普通人也能转换一下思维方式,悄悄爬到刘益谦的那个角度上去看一看,估计与他马上就能戚戚焉心有相通了。
中国的文物收藏、投资、拍卖圈儿,真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圈子。说它有意思,最杰出的代表就是,一件东西摆在那儿,假的不能说“假”,要说“不真”;你非要大喇喇地说“假”,大概轻则会引起有关各方的嘲笑或呵斥,重则就要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承受各方甩过来的板儿砖了。如果有谁很不幸地买了“不真”的东西,当然也不能像“大头娃娃”们折腾“三鹿”那样找后账,或者自认倒霉,教了一次学费,或者再装傻充愣地把“不真”匀给别人。
两种结果,大多有一个特征,就是一般都会偃旗息鼓、悄悄地进村儿,像王刚那样,满世界嚷嚷自己买了一屋子“不真”的藏家、投资家还真少见。为什么要偷偷儿地呢?前者是为了弥足金贵的面子,后者是为了让“不真”最终能继续传承有序下去,“好东西”可不能砸一个人手里。这个圈子的有意思之处就在于此。有时想想,被这个圈子围在当间儿的一件件藏品、投资品,倒更像一种介质,有了它,游戏就能进行下去,方方面面就都有饭吃,没了它或者满世界都知道那是个实实在在的假货后,游戏链条也就此中断,这就无异于掀了大家伙儿的饭碗。
因此,上博的专家这次冒冒失失地冲出来喊“假”,注意!不是喊“不真”,在圈子里的人看来,还真算得上一个“炸雷”,这股“歪风邪气”不刹住,以后的游戏玩起来,或许就会越来越没滋没味。此前,似乎有某博物馆的专家曾经试探过喊“假”,不过,马上就被飞来的“官司”打了回去。时隔多年,居然还有博物馆的专家“剑走偏锋”,圈儿内人不与之进行坚决的“斗争”怎么得了?因此,《功甫帖》必须是真的! (作者系证券时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