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收藏 设为首页 欢迎光临 [云翼收藏网]
云翼收藏网
网站首页开户交易所行情邮票钱币收藏品收藏市场交易软件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品 >> 书画 >> 中国书画 >> 陈传席:论中西绘画的交流
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品 >> 书画 >> 中国书画 >> 陈传席:论中西绘画的交流

陈传席:论中西绘画的交流

作者:佚名      中国书画编辑:admin     

  《三国演义》第一句云:“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绘画的交流和互相借鉴也如此。

  人类社会不发达时期,不仅东西方绘画区别巨大,就在中国境内,南北东西各地的绘画也是不同的。那时候,地方画派的特点很强,尤其是南北的画风更是截然不同的。

  先谈中西画区别。中西最早的绘画都主要是以面的形式表现,也有的以线的形式表现,但很少。中国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的岩画、彩陶画、镶嵌图,漆绘差不多都是以面的形式出现,有的象是线,其实是狭小的面。但是,战国的《帛画龙凤仕女图》就是以线的形式表现。尔后,凡是帛画,皆是线的表现形式。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发明丝帛的国家。丝帛,可以做衣裳穿,也可以写字画画。“绘”和“画”两字是有区别的。其“画”的本意是画直线,而“绘”才用彩色,“绘”字是丝字旁,可见是绘在丝帛上的。丝帛质地软而薄,只能用软毫(狼毫相对于羊毫是硬的,实际上仍是软的)笔,勾写线条,再加淡彩。像西方那样用硬硬的棕刷(油画笔)、蛋清或油调和厚重的颜料去绘,丝帛是无法胜任的。所以,中国画发展为以线为主,是线的艺术,形成传统后,在木板上、墙上、纸上作画也改为以线为主了。文人作画,更用书法线条,线的内涵更丰富,更有文化性了。

  西方没有丝帛,所以,一直用面的形式。后来西方生产出一种亚麻布,十分粗糙,完全不能用毛笔以线条形式作画,只能用棕刷(油画笔)蘸蛋清或油画色半涂半堆的绘。所以,西方油画发展为面的表现形式。

  日本、韩国、越南等东方国家距中国近,他们的画学的是中国画,用的也是中国的材料,即使他们有材料,也是从中国传去的。

  所以,东西方绘画有根本的不同,这首先是因为物质材料的不同,其次是地域相距太远,不能交通,不能互相学习之故。这是“分”的时期。这一分,大约有两千年。

  随着社会的进步、航海技术及其他技术的发展,东西方开始交流、接触。

  实际上,早在东汉、南北朝之梁时,西方艺术已传入中国,南京现存的南朝陵墓前的石柱(又称“罗马柱”)柱身则为罗马式,实际上是希腊式。罗马人侵入天竺(古印度),把希腊的艺术带入天竺,又由天竺传入中国。但影响并不大,而且基本上限于石雕艺术。

  西方绘画传入中国且产生影响的是明末至清代,影响虽不太大,但一直传续下来。到了民国,大量的留学生带回西方艺术,并在学校里传播西方艺术,于是,中国的艺术家大量接收西方艺术。

  西方画家也大量接受东方艺术,先是欧洲商人带回很多东方艺术品。东方留学生也在欧洲传播东方艺术,大量的东方艺术品(如中国的水墨画、日本的浮世绘等)原作和东方艺术印刷品,也传入西方。马蒂斯、莫奈、毕加索等大画家都十分认真的学习借鉴东方艺术,而且东方很多艺术家也定居西方,他们的成功,更是具有东方艺术的基础使然。

  中西交流,互相学习、借鉴,不同特色的艺术走向“合”的阶段,这是“分久必合”的阶段的开始。从上一届北京国际双年展中的作品看来,中国画大都似西洋画,西洋画又大都似中国画。

  当然,中西艺术“分”了几千年,近百年只是“合”的初级阶段。估计,“合”的趋势还要继续下去,而且会深入下去。不是有人提出:艺术要全球化吗?当然,也有人反对。但“合”的事实已存在了。

  “合久必分”,东西方艺术“合”到一定程度,东西方各自特色就失去了,只有全球特色。万一真的实现了艺术全球化,或者虽不完全是“艺术全球化”,但东西方各自特色已不明显了。那时候,大家到中国、到美国,到欧洲各国,到五大洲各地,看到艺术都差不多一个面貌,那是多么乏味啊。当大家都觉无味的时候,又会走向“分”的道路。“分”就要寻找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第一次“分”是各自根据地方所产物质材料、宗教信仰、实用条件等等建立起来的,这是自然形成的特色。“合”是中西互相吸收借鉴,有的干脆是“拿来”,照搬,中国绘画中的油画、西洋木刻等皆如此。第二次“分”则是寻找自己的传统,地方特色再次被人重视。那时候,艺术家们又会从自己本土艺术的传统中寻找出路,创造属于自己民族的特色,继之,再寻找自己民族中自己那个小区域的特色。艺术会从“分久必合”中走向“合久必分”的道路。

  所以,东西方艺术的传统,各地区的艺术传统,都应该好好保护起来,“合”的时候,“分”的时候,都是必须的。国际性的艺术家也应该有“合”的本领和“分”的本领,更要有预知“分”和“合”的时间到来及程度的能力。

  

关于我们 | 交易所开户入口  |   客户端下载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6-2024 云翼收藏网(www.3219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