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永勤
屈老以百岁高龄选在甲申年的立秋之日远赴天国,大概是天意吧!
1998年初夏,为拍摄专题片《屈趁斯书法艺术》我采访过著名老书法家屈趁斯,那时的屈老虽然已经83岁,却仍然精神矍铄,风趣幽默。再次见到他是在重庆出版社,屈老坐在轮椅上,目光依然炯炯有神,只是听力下降了许多,所幸的是,老人的风骨依旧,令人不觉顿生敬意。
因为是笔谈,最先映入眼帘的是老人那双布满青筋骨节凸显的手,顿使我想到了“枝如铁,杆如铜”那句经典的京剧唱词。老人于6岁开始发蒙,从此与笔墨为伴,须臾未曾离开。细细算来,这双经过93年笔墨浸染的手,为之写下了何其精彩的翰墨人生啊。
“我至今还没有停摆。”老人的第一句话竟是那样掷地有声!随之便让人取出最近才完成的册页。这是一本非常精致的册页,上好的纸页配之以红木雕刻的封面封底。册页一共四本,每册24页,每页30个字,四本册页算下来达2880个字。
我在字里行间仔细游览,那富于变化神韵天然的线条节奏,那秀劲古朴灵奇潇洒的结构组合,伴着一阵阵墨香扑面而来,着实让人不胜惊喜。更令人高兴的是,97高龄的屈老于2012年2月1日被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聘为研究员,天趣十足的屈老,丝毫不隐讳获得这一荣誉的喜悦之情:“好令人高兴,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的研究员,相当于国家一级教授呢!”说罢,老人摊开那本大红的证书,做出“摆拍状”,让摄影记者定格下了老人天真的笑容和喜悦的心情。
屈老于1915年生于四川泸州世代书香之家,从小就受到良好的传统文化的熏陶。可谓“幼承庭训,潜心翰墨”,少时就广临碑帖,打下了良好的楷书基础。随着社会阅历的日渐丰富,遂致力于行草书,并勤奋临池。值得幸运的是,抗战时期,各地书法大家相继云集重庆陪都,正值年轻之时的他,就有幸目睹到了于右任、谢无量等一流书家的现场创作。
“谢无量的书法艺术影响了我的一生。”屈老告诉我,他的姨父张肩重,时任周恩来、郭沫若直接领导下的政治部第三厅上校科长,由他亲自引荐谢无量请益书法,对他日后书法的走向和风格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不少书法家认为,屈老的书法行神如空,行气如虹,具有音乐回旋之美和“弃绝尘俗、弃绝浮躁”的智慧之境。
屈老本人很少评价自己的书法,只是在与年轻一辈交流时,希望他们在打牢基本功的同时,要注重“字外功”的锤炼,尤要从民族传统文化、特别是古典文学中吸取营养。他说,“书法,无论是学术研究、艺术实践,或是理论建设,只有对传统继承得最多的人,才最有成效。”
说到自己的姓氏,屈老很是得意,“我虽然出生在四川泸州,祖籍却在湖南,屈原是我的老祖宗,我是屈原的子孙。”为凭吊屈原,他几次赴洞庭湖,并写下了动人的诗句。
湘兰沅芷动芳馨,又共江声下洞庭。
吊古何由招楚魂,题诗未敢到巴陵。
千秋辞赋成宗伯,一部离骚发怨吟。
遥望汨罗思绍述,几回掩卷哭灵均。
屈老曾告诉我,他年轻时在重庆国泰剧场亲自看过郭沫若创作的话剧《屈原》,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金山扮演的屈原,在剧中的大段道白《雷电颂》,其汪洋恣肆、淋漓尽致的雄浑气势,给他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从此,与之一生不离不弃。在许多场合,老人都要自告奋勇上台朗诵《雷电颂》,之忘我、之倾情、之投入,令人动容。
就在告辞之时,我们希望亲耳聆听到老人再次朗诵《雷电颂》。不料老人竟没有回绝。他淡淡地呷了一口茶,然后清了清嗓子,朗诵起来竟一字不漏,着实让人惊叹:
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
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
毁灭,毁灭,毁灭呀……
屈老以百岁高龄选在甲申年的立秋之日远赴天国,大概是天意吧!屈老,您走好,在遥遥的天国里,我们依旧能够听到您深情的吟诵。
(作者单位:重庆市渝中区新闻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