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俊杰
书法艺术的成功之神总是青睐那些处处留心、积蓄力量、勤奋坚韧而又才华横溢的人。当机会来临之前,他们坦然的坐在没有鲜花掌声的冷板凳上,日复一日的重复着自己的理想。当机会来临之时,他们会不断出现在书法大赛获奖者队伍中。观者惊诧之余,记住了这个人的名字,因为他深厚的功力和饱含艺术感染力的作品已经深深打动了评委,也得到了同道的广泛认可。这样的人,第一脚迈起的时候,还在夜里,当另一只脚落地的时候,他已经因为相当的高度而冲破了黎明。河南青年书家张良便是这样走入我的视野,以一手以帖为主、碑帖兼容的书风彰显在世人面前。
张良是典型的北方大汉,魁梧、大气、朴实,且富有同情心。然而如果与张良深入交往,你会发现他这些表面背后更多的是细腻、稳重,办事认真、踏实,有条不紊,流露出一股浓浓的文人气息。至于为什么要学书法,张良告诉过我,上小学的时候,他的成绩很好,为了取得第一名,在学好文化课之余,努力练字,目的是为了让老师在改卷时有个好感,多加卷面分。这个朴素的愿望,使张良慢慢打开了书法的大门,里面诱人的风景,一直吸引他走到了今天。
初学书法之时,张良选择的第一个帖便是《兰亭序》,但因无基础,虽认真临习,久学仍无法入其堂奥、得其神髓。为此,张良用五年的时间先后临习了柳公权的《玄秘塔》,颜真卿的《自书告身帖》、《勤礼碑》等字帖,奠定了他的楷书基础。然而,他对二王一脉书风仍是情有独钟。一篇不知名的文章给了他很大的启发,文章中说:“学二王法,董其昌得其虚,赵子昴得其实”。张良想,现在正是打基础阶段,只能务实而不能务虚。于是,张良买来了赵子昂的《胆巴碑》,开始深入的钻了进去,这一钻就是七、八年,美好的时光在他的辛勤耕耘中一分一分的流过,张良也由挥斥方遒的少年变为踌躇满志的青年了。对张良来说,正是这些,让他夯实了书法的基础,也使他真正领略了中国书法的中和之美。然而,张良曾说,在其学赵之时,全国书坛贬赵之风正甚,不少人认为,赵字不可学,易得妩媚之病。而张良则认为,历经淘汰,赵子昂能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据一席之地,应不愧为一代宗师。其摒弃唐宋,直追魏晋,虽不无偏颇,却为元明书法开一代风气,所以学王由赵入手也不失为一路径。因此,他曾书毛主席词句“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悬于书房,来激励自己,并把书房取名为“信步堂”,自信书法当不随世俗之风,应潜心研学之意。
十余年的磨炼,张良逐步找到了自己的书法艺术语言,但也同时感觉到这种语言的单调与局限,他又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始了更为艰辛的跋涉。他选择书家,由近及远:林散之、白蕉、王铎、董其昌、米芾、颜真卿,然后直追“二王”。张良沿着中国帖学的主脉,不断求索,他的艺术语言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不见了赵子昂的妩媚,保留下来的是纯厚流畅的转合起承,淡化了“二王”的柔媚的一面,婉转流美当中而又不乏古朴,形成一种典雅俊美、潇洒秀逸的书法风格。
如今的张良,既是一位年轻的标准化和世界贸易组织贸易措施研究方面的高级工程师,又是一位勤奋好学、善于思考的优秀青年书家。近几年来,张良的书法作品多次入展中国书协举办的书法大展,作品及小传见诸多家报刊、杂志及网络媒体。此外,张良还多次应邀在郑州几所高校举办书法专题讲座,受到高校师生的广泛好评。
前日,张良携作品,请我指导,我也直言,作品章法布局、墨色变化、贯气等尚有不完美之处,还有待于加强。当然,他现在还很年轻,我们有理由相信,张良的另一只脚又已迈出,更高的台阶和目标已经确定,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张良依然会执着追求,沿着自己的艺术道路不断求索,创作出更具个性和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回报社会与时代。
欣闻张良应西泠印社出版社之约,出版作品集,写上几句话,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