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斌武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派生一方文化,一方水土孕育一方画家。
生于苏州、长于苏州的陈孝初,就是吴门的晨雾、云雨、烟霞、翠柳、乌篷船、青石桥、油纸伞、粉墙黛瓦的民居、曲水流畅的溪流养育出的一个杰出水乡画家。
陈孝初水乡画的本真美
中国山水画,历来有“南北派”之分。北派山水多以雄险、奇崛、苍茫、宏伟为本,南派山水则多以秀丽、恬静、清雅、平远为真,而作为南派山水的水乡画,则更多地表现的是具有水乡特征的景象和物象之美。
水乡,顾名思义,就是指水多的地方。
水乡因之水多,其衍生的景和物,就具有了水乡的特征,构成了水乡的风物景致,营造了水乡的地域文化,形成了水乡的居住环境,彰显了水乡的别样美感。而将这些具有水乡浓郁美质的景象和物象,用精炼的笔墨语言,凝于一幅画中,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而陈孝初做到了,并且他做得非常好,将水乡的本真之美和文化之蕴,呈现在了纸上,给人们提供了欣赏水乡美的艺术样式,让人们获得了水乡美的快感。
水乡画作为艺术美的表现形式,是通过人对景象和物象的概括提炼而实现的。陈孝初能够借水乡的景和物,来展现出水乡的美感,传达给人美的信息,是通过他对景象和物象的观察、类比、分析、提炼,经过与美学知识的融会,与自己审美观的贯通,借助娴熟的绘画技巧和过硬的笔墨功夫,才得以实现的。
对一个艺术家来说,如何发现美,怎样挖掘美,如何提炼美,怎样表现美,是需要过人的天赋和才能的。同样生活在水乡,有的人则不知道水乡美在哪里;同样用画笔来表现水乡,有的画家则画不出水乡的美感。这是因认识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差异而导致的。当然,也有同为画家,同能认识到水乡之美,而却不能同样用画笔来表现出水乡之美的例子,这乃是因笔墨能力的差异而导致的。因而,像陈孝初这样,既能认识到水乡美,又能表现出水乡美的画家,乃是陈孝初有高于他人认识美和表现美的能力。黑格尔曾说:艺术家“形象表现的方式正是他的感受和知觉的方式”,“例如一位音乐家只能用乐曲来表现在他胸中鼓动的最深刻的东西,凡是他所感到的,他马上就把它变成一个曲调,正如画家把他的情感马上就变成形状和颜色,诗人把他的情感马上就变成诗的表象,用和谐的字句把他所创作的意思表达出来。”陈孝初的这种“实践性的感知力”,是比较强的。因为,艺术传达与艺术构思是不可分割地互相联系着和渗透着的,在艺术传达时,构思活动还在集中、深化。只有具有一定艺术修养、思想修养和文化修养的画家,才会发现普通景象、物象的美感,并对它进行艺术的推敲和提炼,让它成为能给他人美感的艺术品。
陈孝初从步入画坛之初,就明确地告诫自己:自己要做的是画家,不是画匠!画家和画匠虽然都是画画,却有本质的不同。画家重的是艺术构思和如何通过艺术形象来表达情思;而画匠重的是描摹和具象,把着眼点放在“象不象”上,像原作和具体的景象、物象,是画匠的追求。这也是陈孝初高于别的画家的地方,也是陈孝初成功的基础。
对于水乡美的认识,陈孝初不是简单地去看待的。有的画家认为,水乡之美是水乡本身的属性和形式,是客观存在,不是人创造的。持这种观点的画家,未免就有些认识上的简单化了。而陈孝初则认为,水乡之美既有自然美,也有艺术美,比如:虽然青石桥、乌篷船、民居,有其自身的自然美,更有艺术美,而这种艺术美,是在建造它的时候,人们赋予给它们的。只有将自然美和艺术美结合到一块,看到他们的共同点,才能在画作上更加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其美感来。
画水乡画,不是陈孝初的开创,不但身居江南的画家,大多都画水乡画,而且身居北方的画家也在画。可同样是画水乡画,出类拔萃者却甚廖。陈孝初能够成为画水乡画的优秀画家,皆因他画的水乡画具有独特的美感。水乡画的色彩和实际景物,从表面看,存在很大的差距,但在精神上却是一致的。陈孝初的水乡画,不是完全写实性的,在线条的运用和设色中抒发了情思和意境,是借物写心的结果。陈孝初在水乡画的用色上,十分注重颜色的变化、浓淡的交错,色与色之间的调和、对比、衬托、晕染等,都是出于他对水乡美的想象和判断,加上他的用墨和用笔的技巧,独特的美便呈现了出来。
陈孝初与吴门画派
陈孝初创作的水乡画,虽然遵从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规律,但他的创作过程,却与“吴门画派”的遗风,有着极深的渊源关系。
吴门画派是中国绘画史上,极为有影响的一个流派。始于明代初期,发端于沈周,成于文徵明,加上唐寅和仇英,被尊为“吴门四家”,或称为“明四家”。自明代中期以后,“吴派”逐渐取代宫廷绘画和“浙派”的地位,受到社会和文人士大夫的高度重视。
沈周出身于收藏世家,从小就接受了艺术的熏陶,培养了深厚的文学艺术才能和多方面的艺术修养,诗文书画的造诣皆很高。他的画取法于前贤诸家,取景于游历太湖流域的实景,所作盈尺小景或细笔和青绿山水,皆意趣深厚。文徵明是吴门地区继沈周之后的文坛画界领袖,是明代的书法大家之一。文徵明绘画师承沈周,但却吸纳了元代画家赵孟頫的艺术营养,其小青绿山水、室宇人物和墨笔古木竹石,多从赵孟頫画法中发展变化而来。文徵明的绘画成就多表现在山水画方面,情调萧疏幽淡,布局层叠而不重纵深关系,画法有工细和粗率两种。唐寅天资聪颖,少年时便才名大振。在赴京考试时被卷入“科场行贿案”,蒙受牵连遭到罢黜后,认为仕途无望,便开始游历名山大川,回到苏州即从事诗文书画创作,以卖画为生。唐寅擅画山水人物,绘画功力为众多吴门画家所不及。仇英出身低微,在年青时曾做过漆工。自他结识了文人士大夫名流,受到文人画的熏陶,画风便注入了雅致的文化气息。
陈孝初生长于吴门这片丰厚的土壤中,自幼就喜欢画画的他,自然就从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的画作中,摄取了诸多的营养。沈周的《庐山高图》、《夜坐图》、《桂花书屋图》、《三桧图》,文徵明的《真赏图》、《江南春》、《春深高树图》,唐寅的《山路松声图》、《落霞孤鹜图》、《春山伴侣图》、《古木幽簧图》,仇英的《剑阁图》、《兰亭修禊图》、《蛮夷职贡图》、《金谷园图》等名作,便成了陈孝初临习研摹的范画。
从陈孝初水乡画的画作里,我们不难看到:沈周画法之严谨细秀,用笔之沉着劲炼,风格之雄伟清新、粗放雅逸的精髓;文徵明小墨山水之苍郁茂盛、氤氲淋漓,青绿山水之秀丽工整、典雅细密的风格;唐寅之笔墨灵逸、酣畅淋漓、劲健繁茂、沉郁秀雅的画风;仇英之笔墨细润、风骨劲峭、色彩浓丽、意境深邃的神采。笔墨当随时代,传承是为了出新。陈孝初的水乡画,独具时代特色的是浓郁的文化气息和人文精神。
一个有成就的画家,仅会画、能画,还是不够的。会画、能画,只是为走向成功奠定了良好的技能基础,而更重要的是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诗里有画,画里有诗,这既是文化的积淀,又是文化的彰显。如果不能让人从画里读出诗意、诗韵来,就不能说画作是有文化支撑,更不能说是文人画。在这方面,陈孝初是下了大功夫的。
沈周的《庐山高图》是名画,而沈周的《庐山高》诗也是名诗。“庐山高,高乎哉!郁然二百五十里之盘距。岌乎二千三百丈之,培何敢争其雄?西来天堑濯其足,云霞旦夕吞吐乎其胸。回崖沓嶂鬼手擘,涧道千丈开鸿。瀑流淙淙泻不极,雷霆殷地闻者耳欲聋。时有落叶于其间,直下彭蠡流霜虹。金膏水碧不可觅,石林幽黑号绿熊。其阳诸峰五老人,或疑纬星之精隳自空。陈夫子,今仲弓,世家庐之下,有元劂祖迁江东。尚知庐灵有默契,不远千里钏于公。公亦西望怀故都,便欲往依五老巢云松。昔闻紫阳祀六老,不妨添公相与成七翁。我常游公门,仰公弥高庐。不崇丘园肥遁七十淫,著作白发如秋蓬。文能合坟诗合雅。自得乐地于其中。荣名利禄云过眼,上不作书自荐,下不公相通。公乎!浩荡在物表,黄鹄高举凌天风。”沈周这首诗的意境,在他的《庐山高图》中得以很好的展现,仅从诗里就可领悟出画的境界来。反之,也可从他的画里,品出这首诗的意境来。
读陈孝初的画作,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蕴含在他画作中的诗意和浓郁的文人气息。陈孝初在宗承吴门画派山水画美学、及形式、内容、技法、手法等方面,实现了飞跃性的突破,让他的水乡画,呈现出了清丽、秀逸、文雅、细腻、疏朗、润柔的陈氏符号,更具现代审美的文人气息。
陈孝初水乡画的内容和形式
任何画作,呈现在人们眼前的都是形式。因为,形式展现的是物象的具体存在,当人们在感知它之后,才有可能去认识它、去研究它的内容。
“美在形式”是一种浅陋的认识。单从水乡画的形式,来寻求、评价、探讨美的鉴赏家、收藏家和其他人群,就未免过于看重了形式的重要性,割断了美的形式和美的内容的联系。水乡画和其它绘画一样,美虽然必须具有相应的形式,但是美绝不仅限于形式,它既有内容,又有形式,是内容与形式的对立统一。从根本上说,美的形式离不开内容,是由美的内容决定的。
黑格尔就曾深刻地论述了内容和现实的辩证关系。他说:“内容非他,即形式转化为内容;形式非他,即内容之转化为形式。”在《美学》中,黑格尔认为美的内容是体现“绝对精神”的“理念”,美的形式是“显现”理念的“感性形象”。“艺术的内容就是理念,艺术的形式就是诉诸感官的形象。艺术要把这两方面调和成一种自由的统一的整体。”换言之,我们可以这样认为:美的内容是在具体形象中显现出来的人的本质力量;美的形式就是显现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形式。美的内容和美的形式是辩证统一的,美的事物所包含的人的本质力量和它的感性形式是不可分割的。美的形式是具体的,美的内容也是具体的。
综观陈孝初的水乡画,其表现形式多为水乡的人居环境,即:民居、曲流、青石桥、乌篷船,繁枝茂叶的树丛、飞翔的鸟群,所构成的画面。佐以各种颜色的渲染,可分为春夏秋冬四季风景,或独特的水乡市井、水乡风物、水乡街景、水乡建筑、水乡风情等内容深刻、内涵深厚的作品。可以说,在形式上仅仅看似是一幅水乡画,但它却有着丰富的内容作为支撑的。而这个内容,就是经过陈孝初“思维加工”所需要表达的主题,是陈孝初灵魂中闪现的情感意象;形式只是对情感意象做的具有美感性的表现和排列,是内容的绝对需求。
陈孝初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春》、《春晖》等反映春景的作品,其主题思想,就是要传达给人们春的信息。而春天的信息又是什么呢?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小草发芽,老树披绿,柳枝拂水,鸟鸣莺啭,百花争艳,鱼翔浅底,百舸争流,牛马撒欢,田间欢歌,生机勃发,阳光明媚,春意盎然。这些春的信息,就是要表达的内容。而这些内容的表达,是需要选择适宜的形式来展现的,亦即用什么样的构图,才能让内容直观地进入人的视野,由视觉效果引发人的思维联想,对水乡之春天的景象物象,水乡春天的美丽景色,产生深刻的记忆,激发讴歌的欲望。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陈孝初在形式的表现上,多采用了树绿、花红、鸟飞、船忙、人勤、阳暖、水清、地阔的造景方法。虽然斑驳的民居、沉寂的石桥,是水乡的固式景致,在表现各种景象的水乡画中,都充当着相对固定的“道具”。但在气氛的营造上,为了突出万物勃发、生机盎然的春的气息,陈孝初采用了局部渲染烘托的手法,用白、黄、蓝、红、绿等色调,将栅栏、门、窗、晾衣杆等部位,进行了点缀和涂抹,使之充满了生活气息、生命之光,使春天的水乡情调,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缤纷灿烂。
内容和形式实现了统一,就提高了审美效果,提高了作品的层次,提高了蕴涵意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万物凋零的季节。但秋天的变化是渐次进行的,由初秋、早秋、头秋、孟秋、仲秋、暮秋、深秋、晚秋、残秋、寒秋等各个阶段。在这各个阶段中,其物象变化也是不同的。虽然都属秋天,其景象的呈现却区别甚大。而陈孝初在日常的生活中,就注意了对各个阶段的物象景致进行观察,避免了主体内容与表现形式相斥相违、发生差错。这既是画家应该具备的知识修养,又是画家应该具有的素质修养。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就要求形式必须真切地反映内容。如果陈孝初将“金秋”的景象,用春天的图式来表现,那就违背了自然规律,违背了内容和形式相统一的法则。
但在实际的创作过程中,内容和形式也有表现性和再现性两种呈现方式。表现性往往强调人的主观情感,允许借助景物表达画家的“胸臆”、“情怀”,用灵动的笔触、协调的色彩、夸张的造型、流动的韵律,使艺术形式具有特色意味。再现性则要求画家按照客观物象去描绘,不能过多地将主观情感赋予在形式里,要使作品中的物象和现实中的物象基本吻合。陈孝初的水乡画,虽然属于写意画,但它在内容和形式的表现性和再现性上,却把握的比较到位,既糅合了情感因素,又遵从了物象之貌,因而,他的水乡画就具有了内容和形式的同一美。
陈孝初水乡画的文化底蕴
陈孝初的水乡画,相对于江南水乡画来说,有着较强的地域特色。
从一般认识上说,江南多水乡,描摹江南水乡的作品,都可称为江南水乡画。可江南是个幅员辽阔的地域,从长江流域到珠江流域,都被视为江南,辖多个省区之地。再就江南水乡画来讲,又大多笼统地把描绘江南山水的作品,统称为水乡画。就近年崛起的顺德水乡画,与以姑苏地域为文化背景的水乡画比较,就有很大的区别和不同。单从文化支撑而言,除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宗外,地域文化更是其血脉。故此,陈孝初水乡画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支撑,则更多地显示的是姑苏的吴地文化。
苏州古称吴,现简称苏。亦有姑苏、吴都、东吴、吴州等多个古称和别称,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苏州素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而闻名天下,向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美称。苏州文化遗产丰厚,既有古城名镇、园林胜迹、街坊民居和丝绸、刺绣、工艺珍品等丰富多彩的物化形态,更有昆曲、苏剧、评弹、吴山画派等门类齐全的艺术形态,标示出了文化底蕴的厚重深邃和文化内涵的丰富博大。
陈孝初的水乡画,除了继承、发扬、创新吴山画派的传统技法外,更是姑苏文化滋润的结果。
陈孝初喜欢上画画,是由他自小受苏州艺术的熏染,而将艺术情愫寄予在绘画上,得以成就的。陈孝初在小的时候,对桃花坞年画、苏州评话、苏州弹词、玄妙观道教音乐、吴歌、苏剧、昆曲、苏绣、苏锦织造、苏扇制作、苏州缂丝、江南丝竹等文化艺术,都产生过浓厚的兴趣,也发誓要掌握一门技艺。正是由于艺术相通性的使然,当他拿起画笔之后,各种艺术情愫,便如澎湃的洪流,涌于他的笔端,汹涌而泻,让他的激情,难于抑制。
苏州是有名的水城。水营造了苏州的人居环境。水巷成了苏州的精华。唐•杜荀鹤《送人游吴》赞曰:“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到过苏州的人记忆最深的是水巷,一幢幢的房子就在河边亭亭玉立着,出门访友,走出家门跳上小船便凌波而去,想购买生活用品,招招手,荡漾在河中的商船,就会向你驶来,让你尽情地挑选。闲下来,你尽可对着窗外的水和天,吟诗弹曲,唱昆曲,唱苏剧,唱吴歌。水将苏州织成一匹锦、水将苏州绘成了一幅画。
水文化是姑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州的灵魂,就在于苏州的水,没有了水,苏州文化就逊色了。
水乡画离不开水的滋润,离不开水文化的支撑。陈孝初为了画好水乡画,展现出姑苏水文化的源远流长和时代特征。对姑苏之水进行了细致而认真的考察研究,几乎走遍了姑苏的所有水系,画了难于计数的水乡素描,拍摄了愈万张的水景照片。对“太湖之水:涵蓄,有容乃大;长江之水:奔腾,一往无前;运河之水:坚韧,源远流长;园林之水:平静,清可鉴人”有了深刻而系统的理性认识。
表现水的画作很多,喜欢以水为题材、将水入画的画家也很多。而像陈孝初这么秀丽雅逸、底蕴深厚、意韵独具、文化气息浓烈、传统和时代结合的相得益彰的作品确属凤毛麟角。往往我们在欣赏陈孝初的水乡画时,由画面的美感,首先引发的是对文化的研究。如看到《江南春色》作品时,在赞美其美的同时,就会让我们对水巷、青石桥、乌篷船、民居、树木、太阳,以及风土人情、民风民俗、历史渊源、文化特征等产生强烈而浓厚的探究兴趣。《秋艳两岸水乡秀》是一幅描绘水乡秋天景象的作品,从近景的水巷、石桥、民居、乌篷船,到远景的阔水、渔船、飞雁,都给了人们收获的信息,引发了人们秋实累累的联想,极容易让人想到水乡秋天的繁忙景象,也容易让人想起描写姑苏的佳词名句。
简介:
陈孝初,男,1970年生,江苏省苏州市人,毕业于苏州市工艺美术学校,进修于中国美院国画系。善长画江南水乡兼工山水及花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现为苏州市吴门画院院长,江苏省国画院,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国韵文华书画院特约画家。天津市《书画家》杂志副主编,美国旧金山KEEFUNGNGGALLERY画廊特聘画家,作品刊登于《中国美术大系》、《国画家》杂志、《当代书画名家精品辞典》,《书画博览》,《当代书画家作品鉴赏》等书刊。作品广被博物馆,政府机构,艺术机构及海内外收藏家收藏。出版有《水墨日记:中国著名画家陈孝初》水乡画集。
历年参展及获奖状况:
2001年,作品《村雨初晴》入选全国画家山水画展。
2002年,作品《印象皖南》参加全国美协会员中国画精品展并获优秀奖。
2002年,作品《春江南》入选2002年中国画家金陵画展。
2004年,作品《江南》获第一届全国水墨画展银奖。
2004年,作品《瑞雪兆丰年》参加全国山水画作品展。。
2006年,合肥亚明艺术馆,江苏省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
2007年,参加国际名家联展——
中国台湾,美国,韩国,日本巡回展。
2008年,于香港光华新闻中心举办个人画展。
2009年,作品《春风》参加爱我中华56个民族,全国中国画名家邀请展。
2010年,作品《江南春晓》等千幅作品参加江浙沪山水名家联展。
2010年,作品《西塘河畔》参加中国深圳水墨画双年展。
2011年,被选为当代最具有收藏投资价值的国画家。
2011年,作品《太湖之秋》入展辛亥百年画展。(和谐中视 马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