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怀珍
天高云淡,雾薄风轻;山高水长,细流叮咚;瓦薄茅厚;有声无踪。春风细雨,花香蜂拥;夏日炎炎,树盖如棚;秋果累累,笑脸相迎;冬寒霜重,麦苗青青。崖高飞瀑响,丘壑田纵横,林密炊烟直,隔村听吠声。我就出生在中岳嵩山环抱之中,紫云山脚下一个这样的小山村。
虽然生在风景秀丽、民风朴实、生活艰苦的农村,孩提时代倒也天真烂漫,结群捉对,无忧无虑。白日跟着大人干些农活,饭后或晚上就疯一般玩耍。小伙伴们自己营造气氛,自己制造玩具,不亦乐乎。一本连环画,来回传递,被翻看的无皮卷毛、缺角少页,无人眷顾时尽为我收藏。也就在这看似慢慢的无尽头的时日中,我对绘画有了初步的感觉,学着描摹,渐渐入迷直至近乎疯狂。中小学时代的课本上有不少插图,尤其是英语课本,几乎每页都有,上课时经常描画,课本知识没记住多少,倒成了专职办黑板报的,所以经常是得到老师的批评多,表扬少。
少时绘画近乎玩闹,周围人看了赞扬多,批评少,这种鼓励给自己的绘画道路模模糊糊奠定了方向。进入大学以后,才了解这条路不好走,高手如云,而立之年才知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中间几近放弃,只是“贼”心不死,终日在蹉跎中度过,慢慢的才乐于其中。我是一个后知后觉的人,不惑之年,忙于补课,读书课图,“偷”招师贤,看展参展,才渐渐入道,然而越走越迷惑,终日处于彷徨之中,往往百倍努力,只有微薄斩获。
失的多,得到的也不见得会少,青少年时的贪玩,倒是为以后的创作积累了不少素材。后来,痴迷于用中国画手法表现童趣,每每想起来,生活中题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只恨自己手拙,不能淋漓尽致的表现。有时也有得意一面,在表现童趣方面,倒是给朋友、家人带来不少快乐,每每饮茶、吃酒,谈起我的作品,总能激发不少人回忆少时顽劣之事,往往笑声不断,妙语连珠,有时甚至打破品茶之恬静气氛,搞得人前俯后仰,泪眼模糊。人人都曾少年狂,只是羞于把话讲,一旦激起年少志,老翁立时变儿郎。此时,我会静静地坐在一旁听他们时而徐徐道来,时而激情畅想,分享每一个人的快乐。
我喜欢山水如画,也喜欢鸟语花香。但也许小时候生活在农村,近距离接触农民生活之艰辛,理解好生活来之不易,所以在绘画中我更乐意表现人物。工农兵学商,贩夫走卒等等芸芸众生,都是我表现的题材。我乐于走近他们,溶入他们,看他们的一颦一笑、一抬手、一举足、一私语、甚至是一呵斥。我用写意表现性情豪放,用工笔表现生活细腻。但总觉得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脑笨手拙,难以表现我所看到和想到的生活,常常感到昼短夜长,纸短手慢。创作出的作品,回头看时,总感觉圉于表面,缺少内涵,过于草率,不惑之年总在惑中,而今天命之年,才知惑在哪里。唉-------总是慢人一步,岂不哀哉。朋友家人说,亡羊补牢,尤未晚也。故而常常鞭挞自己,使自己静一静、想一想,做一点是一点,画一幅是一幅,强于不做不想。一不留神得一应手之作,总还能回报周围关心我的家人和朋友。
绘画这门学科既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在表现绘画者自己思想的同时满足于社会。只有作品得到双方的认可才算完成,否则就是脱离时代或者超越时代(不容易)。基于此,我画完一幅作品,总报着一种羞于见人、惴惴不安的心情拿出去让朋友鉴赏,希望得到一些诚恳的指正。把生活的点点滴滴整理、归纳于纸上是不容易的事情,每个画家都处于矛盾和痛苦之中,在矛盾和痛苦之中孕育着一幅幅作品。我常想,也许绘画就是把生活修修剪剪、缝缝补补,艺术化呈于纸上;把乐观、忧伤、现实、批判、失望、希望等等寄托于内。
对于我来说绘画是一种责任。既然把绘画当做事业,就把生活当做一块画布,既画大山大河、大事要事,也要表现百姓的小情小事。我喜欢表现阳光的一面,老百姓中间的好人好事;我喜欢文静纯雅、豪气贤淑;我喜欢正直善良、可歌可泣。我不喜欢矫揉造作、无病呻吟。绘画是一种寄托和愿望,可以是把想做没做到以及没法实现的愿望表现出来,也可以把感想、梦想呈现于纸上,可以把现实和古典揉碎了再捏合到一块,也可以把想说又无法用语言阐述的事情表现出来等等。
牛吃的是杂七杂八的草,经过反刍,咀嚼磨碎吸收营养,然后努力负重。我感受的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也像牛一样经过“反刍”、思想,想到哪里说到哪里。所以我把这些零七碎八的心情和回忆以及一时的心血来潮叫做“反刍”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