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刘倩 梅子
近日,石鲁家属筹备了近三年的两次石鲁作品捐赠终于完成。300件石鲁重要作品捐赠国博,成为众多媒体争相报道的艺术事件。这些捐赠的珍贵艺术作品,该怎样妥善研究并“发光发热”,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当捐赠本身作为一个值得探讨的艺术事件热闹过后,真正考验的是一个博物馆在后续如何对艺术家进行系统保存、展览展示和学术研究——
以300多幅原作为核心
构成石鲁系统研究的基石
“经典作品《转战陕北》,加上上世纪50年代调拨过来的一些版画,再加上这两批300件捐赠作品,这就是目前国博对石鲁作品的整体收藏情况。”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介绍,这些作品涵盖了石鲁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创作高峰期的书画、写生、版画等不同类型作品。毫无疑问,当下的国博已成为石鲁艺术作品的收藏权威机构。无论是一幅、两幅,还是一百幅两百幅,国博对于藏品的态度让石鲁家属甚为欣慰,因为每一次进入国博的作品都有迹可循。“石鲁先生巨幅代表作《转战陕北》就挂在国博中央大厅,和董希文先生《开国大典》位置并列,这是50年代石鲁为国博专门画的作品,也是中国革命艺术的一个顶峰。这张作品证明了石鲁先生在新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但也是这张作品给他带来了文革中的厄运。”
在《转战陕北》之后,第二次藏入国博的石鲁作品是一批小尺幅版画。“这几张小版画是在去新加坡做展览时,国博告诉我有几张画要出书,需要授权,我才知道原来这儿也有版画。”石鲁之女石丹说,后来他们通过国博的纪录才了解到在上世纪50年代,这几张小版画是因为展览需要调拨至国博。“馆里的人告诉我有这个画,我才知道,不光是大作品在,小的版画一幅也没有丢。”石丹觉得特别难得,当时整个国家经历文革冲击,还能将藏品完整保护下来,是令人惊讶的。据国博馆藏部马敏介绍,国家博物馆(原历史博物馆)是在文革时期少数没有受到冲击的地方:“离天安门广场这么近,但是我们馆一件文物都没有损害过,一幅作品都没丢。”这也让石鲁家属们坚定了向国博捐赠作品的信心。
半个世纪前的石鲁馆藏加上近两年300件作品的捐赠,共同构成了目前国博对于石鲁作品的整体收藏。石丹介绍,石鲁家属接下来要筹备的就是第三批作品的捐赠,届时国博对于石鲁作品的收藏将会更加丰满。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张晓凌则说,国博拥有了这么大批的石鲁作品收藏,就具有了研究石鲁的整个基础,“对于艺术的研究,无论写史也好,写评也好,应该统统以原作为核心,这些原作就构成了一个研究基本点的基石,没有这个点一切都无从谈起。石鲁家属捐赠之后的意义就在这儿,从另一个方面说,这就是一个起点,对石鲁研究的起点。”
一个家族不能完成的使命
希望全社会积极参与
在大量重要作品捐赠的基础上,国博也在2012年成立起“石鲁艺术研究中心”,国博馆长吕章申与副馆长陈履生分别担任中心的主任与副主任,对石鲁艺术进行系统、深入和长期的整理研究,并邀请包括邵大箴、李树声、朗绍君、刘曦林、张晓凌等国内知名的艺术研究者和石鲁家属石丹、石果和石迦在内的27人共同担任石鲁艺术研究中心的研究员。
陈履生介绍,“石鲁艺术研究中心”是国博设立的第一个专门研究20世纪艺术家的研究机构。其主要职能为:搜集和整理石鲁先生的相关资料和作品;结合国内外艺术史论家、文化学者、艺术家对石鲁艺术进行深入研究;基于馆藏石鲁作品,在国内和国外策划相关展览,展示石鲁艺术和传播中国文化;开展与石鲁艺术相关的图集和研究文集的编辑出版工作;向社会,尤其是学术界提供关于石鲁作品的鉴定和资料服务;对石鲁作品进行专业的科技保护与修复。
石丹说,父亲去世的32年里,虽然相关研究工作一直在进行,出版物也很多,但她坦言,这些研究与出版都散落在不同地方,而将石鲁的研究系统归纳整理起来,则是一个家族无法完成的大事:“石鲁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属于国家和世界的范畴。国博是一个有力的平台,起点很高,跟我们单个家族来做,效果会截然不同。”
研究中心的成立首先解决了石鲁家属最为头疼的问题,那就是《石鲁全集》的编纂:“这些年中,不同的石鲁画册出版了二十多种,很多理论家也对石鲁研究写过文章。但我们一直想做一套全集,将那些散落在不同出版物中的作品、研究收集完整,从历史和艺术研究的角度做一个原始档案。在目前艺术观念和市场混乱的时代,如果有这样一个可供参考和鉴别的东西,就会让想要喜欢石鲁艺术和收藏石鲁作品的人有所参考和借鉴。”对此,石鲁研究中心已联合中国美术出版总社进行筹备。中国美术出版总社社长汪家明则介绍,早在1964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石鲁作品选集》是较早出版的石鲁的出版物,但当年石鲁先生遭遇打压,直接导致该《石鲁作品选集》发行后被勒令在书店收回,只有部分选集流落在外,也让当年定价6元的选集如今在网络售卖平台上拍卖到每本7000元人民币高价。“时隔50年,《石鲁全集》出版工作能够开始进行,这是很多人期盼已久的。”汪家明说,出版这样一本全集,是对一位艺术大师的尊重,这也将是第一套包含有石鲁全部重要作品的最大规模的艺术全集,他们将向全球征集石鲁先生作品的线索,并请专家进行真伪鉴定,对确定无疑的作品进行著录;同时向全球对石鲁艺术研究有所建树的史论家和学者征稿,完成年谱整理等工作,预计在2016年12月出版。
伟大的作品
流露了一个真正的大师灵魂
“石鲁艺术研究中心”成立之初就已经展开相关工作,并于2014年3月成功在新西兰国家博物馆举办了一个盛大展览,即“革命的艺术,艺术的革命——石鲁艺术展”。展品建立在国博藏品和家属私藏之上,几乎涵盖了石鲁整个艺术生涯的各个阶段的各类作品,质量之高,代表作之多,实为少见。展览以石鲁艺术风格的转型为主线,明晰地表现出他每个时期的题材和语言的特点,同时还以辅线表现石鲁的命运和中国近现代政治与艺术史的关系。除石鲁的创作外,还有其生前的绘画工具,作画过程和家人采访的录像,以及年表和生活照片,所以,这是一个能够比较全面反映石鲁艺术人生的展览。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从主题性历史巨作转向文人写意和书法抒怀,从社会理想转向个人精神,从抒情浪漫转向孤愤苍劲的变化过程,也能看到他终其一生在倔强的探索和创造,不惜生命所追寻的自由精神,以及他倾注到作品中的顽强的生命力。此次展览在新西兰引起极大的轰动,新西兰国家博物馆认为“是展览的重要意义和高品质刺激了观众人数的激增”,很多观众甚至4次购票,反复来观看展览。观众写道:“展览提醒了我应该吸收新的中国历史知识,激发了我对美丽的艺术和反映个人生平的艺术的欣赏之情”,“这些伟大的作品流露了一个真正的大师灵魂”。
就像国博馆长吕章申所感慨的:“石鲁先生是天才艺术家,但他走得太早,这是我们新中国美术史的极大损失。对石鲁艺术的重视,是我们自觉感到的责任,也是国家博物馆应该做的一件重要的事。”石鲁家属无私的大规模捐赠对石鲁艺术研究甚至对新中国美术史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而更重要的则是围绕捐赠所进行的各项工作,这对于博物馆来说也是具有挑战性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