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许钦松创作奖”高校巡回系列活动拉开了帷幕,第二站活动上周也在华南师范大学展开。10月24日,中国美协副主席、广东省文联主席、广东省美协主席、广东画院院长许钦松以《前行的脚步—中国山水画的新变革》为题举办了讲座。讲座上,许钦松系统分析了整个山水画的发展历史,并借此分享了自己山水画的创作经验。讲座现场还开通了微信平台,加强互动,让师生更深入地交流艺术思想。
本届“许钦松创作奖”首次面向八大高校开展,包括肇庆学院、华南师范大学、广州美术学院、广州大学、深圳大学、暨南大学、汕头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为提高各大高校的艺术学习氛围,许钦松还亲自携带本人作品,走进校园举办巡回演讲及展览。“山林尚勤—许钦松山水画作品展”在10月22日至10月27日来到了华南师范大学,展出他近两年创作的24幅山水作品,这些作品的行笔用墨更显隽永温情。主办方表示,观众可借这次学术个展重新认识许钦松的艺术风貌。许钦松表示,虽然创作奖到明年五六月份才开始评选,本次巡回活动的启动,旨在提前预热,帮助毕业生们及早进入创作状态。
谈创作
与师生畅谈山水画变革之道
“山水画是中国画最为核心的画种。山水画是由古代知识分子一手开创出来的,而不是由工匠渐渐创造出来的。”在华南师范大学的主题讲座中,许钦松开宗明义地对中国画传统的发展脉络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他认为,山水画从一开始就是中国哲学最高层面的体现。而中国人对山水风景的认识,比西方人早了将近一千年。
山水画的发展历程,也与中国思想与社会的起伏变迁相吻合。唐宋思想领域的繁荣推进了山水画的发展,元代文人画的兴起将山水画带进新的高峰。反观明清两朝的衰退,山水画领域同样每况愈下。而古代山水画的终结,也是现代中国艺术转型的开始。许钦松认为,这一转型肇始于岭南文化精神的引领。而他对自己的艺术创作,也以“岭南画派”的“后学”作为定位。
许钦松向学生分享了自己的创作历程与心得。1972年,20岁的许钦松考进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先后师从王肇民、黎雄才、杨之光等岭南名家接受正规系统的美术训练。“我在艺术圈最早成名是因为版画作品,这也是我的绘画作品里有"金石味"的重要原因。”他回忆道。
然而,当学生提问许钦松为何从版画“移情别恋”到山水画时,许钦松不无幽默地表示:国画才是他真正的“初恋”。“我少年时期对国画的认知,是从临摹《芥子园画谱》开始的,考进广州美术学院之前,我一直都在临摹国画大师的作品。”
进入上世纪80年代,许钦松渐渐将创作重点转移到山水画中来。他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刻意突出对“岭南画派”革新精神的继承。与古人在山水画中寄托文人意趣的做法不同,许钦松的“无人山水”将山水与自然推向神圣的殿堂,使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呈现出一派庄严、肃穆的蛮荒之境。
“可以说,这些可望不可即的人类圣地图景,是我为现代人的心灵所寻找的"最后的精神家园",这是我毕生所致力寻找的。”他说。
谈评奖
期待评奖推动学生走入市场
本届“许钦松创作奖”以“庙堂松风”为题。为鼓励高校应届毕业生更好地进行毕业创作,进一步提升美术馆收藏本科生、研究生毕业作品的水平,许钦松6年前在广州美术学院设立了这一奖项。“当时广美经费困难,无力收藏学生的毕业作品,这对美术院校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损失。”许钦松向记者介绍。为了弥补这笔经费的缺口,他主动自掏腰包,成为创作奖设立的缘起。
经过6年的发展,“许钦松创作奖”取得了不俗的反响。为扩大这一奖项的影响力,今年的评奖范围扩展到省内设有美术专业的八大院校。主办方将从这些学校中,广泛征集创作进行评选。初选产生的优秀作品共约50幅。许钦松将与各院校领导、美术界知名专业人士组成评选委员会,再投票产生30幅获奖作品进入复选,并从中评选出一、二、三等奖作品。
“学生的毕业创作,往往有着丰富多元的形式语言,而且能突显作品本身的专业特色。从美术史上看,不少名家的毕业作品,还可堪称一个时期的代表作。”谈到本次创作奖的评选标准,许钦松表示期待能看到青年学生更多充满“正能量”的作品,反映出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
许钦松还希望能借此延续传统。在巡回讲座上,他特意将岭南画派作为演说的一个要点。许钦松认为,岭南画派精神在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标志着传统艺术走向现代性的重大转折。“岭南画派的主张是超前的,如今实际上也成了全国美术界指导性的艺术理论。但岭南画派本身却渐渐被湮没掉了。”他期待岭南画派的创新精神,能在青年毕业生中传承下去。
本次“许钦松创作奖”引人注目,还因为它受到了八大知名画廊的关注。许钦松表示,过去,很多有才华的艺术生都因生活压力而转行。“一毕业就与艺术说再见,让我感到很心酸。”而自大学生艺术博览会设立以来,青年画家正得到艺术市场的关注,许钦松认为,高端的一线画廊可以帮助年轻画家进入市场,有利于他们日后的发展。
南方日报记者 杨逸
实习生 陈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