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艺术史学者缪哲谈宋画
目前能看到的最好作品都是宋代的
范宽《溪山行旅图》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北宋郭熙《早春图》局部 缪哲秦颖摄10月的最后一天,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召集全球12位宋画研究领域的学者,召开了一场“宋画国际学术会议”。这成了年末的文化大事件:耶鲁大学班宗华、曾任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的石守谦、北京故宫博物院余辉等宋画研究专家出席,全国媒体跟进报道,近千人报名旁听……作为会议主持人,现任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研究中心主任的缪哲教授,为此已经忙碌奔波近一年。
11月初,缪哲回到家乡暂歇。11月6日,记者专赴石家庄,见到一身风衣的缪哲。他身材高瘦、温文尔雅,像极了电影里老派的英国绅士,不同的是他理着俏皮的光头。
成艺术史学者,只因“天性好奇”
在搜索引擎中输入“缪哲”,百科中的介绍简洁扼要:“1965年生,1986年毕业于北大中文系。曾谋食于河北电台、河北省社科院、杂文报等单位。现学习中国美术史。”
缪哲的作品常见于《读书》、《南方周末》等报刊。他的文字,以笔力和学养见长,古今中外的知识穿插成篇,大至历史,小至掌故,往往信手拈来,涉笔成趣。《南方周末》曾有评价:“如果说近年来,有谁的文字能看见陈寅恪的影子,那就是缪哲了。”
他写诗,不多但精致。校友、诗人西渡撰文评价,缪哲是当时北大最有特点的诗人之一。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书友刘皓明出国,给他留下了一批英文书,缪哲又学起了英文。后来兴趣“愈演愈烈”,开始“翻译着玩儿”,先后翻译了《瓮葬》、《钓客清话》、《塞耳彭自然史》、《美洲三书》等书。
35岁时,缪哲不想再做翻译了。美术界的朋友说,艺术史简单,混个硕士就能进高校。他索性直接考了个博士,去了南京师范大学,从陈传席教授,研究早期中国艺术。2007年,艺术史界泰斗、清华大学的方闻教授看到他在台湾某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又招了他做博士后。
再后来,因缘际会到了浙江大学,参与该校艺术与考古博物馆的筹建。“人总是选择不大,生活在情境中”,缪哲说,博物馆是个好玩的活,自己天性好奇,也没管太多,就做了。
老百姓对宋画有热情
“宋画国际学术会议”召开的契机,是浙江大学与浙江省文物局共同出版了《宋画全集》。《全集》收录了分布在全球100余家公私收藏的1500多幅宋画,为宋画研究创造了以前所没有的研究条件。
“宋画国际学术会议”召开之前,都以为这只是学术圈的事儿。参会的最资深宋画研究专家、耶鲁大学艺术史系荣休教授班宗华说:“从20多岁第一次看到宋代山水画起,就整个改变了我的人生。”
缪哲说,最初筹划这个会议,是限定80人规模的小型学术研讨会。消息出来仅一天,报名旁听的人数,一下增加到了400人,会议开始前一天报名人数已经接近1000人。最后不得不临时更换了一个大报告厅,并启动视频在线,全程同步直播。当天大雨倾盆,实际到场的人数是650人。来的有学生、学者、市民、收藏家、媒体等,他们从杭州、上海、北京、海南,甚至国外赶来。“这真的让我特别吃惊”。
一场学术研讨会,怎么就吸引了这么多人?
缪哲觉得,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艺术本身,中国的艺术,宋代是最精致的;二是现在经济发达了,大家的文化生活也丰富了,想要了解宋画;第三,我想是收藏家变多了。这是一个好现象。中国人对艺术,自古以来有热情。不管是官员、艺术家还是老百姓,这种热情很普遍,希望这种热情能够持续发扬起来。”
访谈
特派记者郑汝可发自河北石家庄
宋画堪比“文艺复兴”
读+:为什么中国绘画发展,会到宋代出现一个高峰?
缪哲:首先说为什么这个高峰不在唐代。唐代的绘画主要创作在壁上,这不好保留,作品留下的少。实际上,唐代的绘画究竟什么样子,我们无从探究。从目前留下来的敦煌一些壁画来看,在敦煌这样相对偏僻的地方,人物画都是相当精美的,可以推测,唐画不会比宋画差。所以当我们说宋画是高峰的时候,是基于目前能够看到的最好的作品都是宋代的。
另一方面,宋代绘画的确是一个高峰。到宋代后,中国画发生转型。在唐代之前,主要是人物画,并且达到了最高成就。到了宋代,中国绘画的主要载体由墙壁转为纸绢的轴、卷、册等;与壁画相比,轴,这是一个相对个人化的东西,艺术也从公共艺术开始转向私人艺术。在这一背景下,宋代便出现了文人画概念。
读+:文人画是怎样出现的?
缪哲:唐宋之间,中国文化出现了重大转变,其中一个重要标志,是文人集团的出现,文人生活变得更精细,更雅致,更需要具有个人倾向的表达。中国古代,文人始终面对两个问题,“处”和“出”—— 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即使在政治显赫的时候,也需要脱离官场和俗务,做些满足个人修养的事情,要表现对隐居的一种向往,优游林下,这是一种品位。正是这种文人趣味,造就了山水题材文人画的兴起。
读+:文人画的出现,给后世造成了什么影响?
缪哲:山水题材“文人画”在宋代走向成熟后,成为晚期中国艺术的主流。元、明、清的文人画,不论是回应、反抗还是解释,宋画一直都在。包括我们现在搞画画创作的,很少有人会意识到唐代,他们依然在临摹宋代,这个传统依然活着。
读+:怎样评价宋画的艺术史地位?
缪哲:宋代艺术,是战国以来物象化艺术的终点,也是后世文人画的起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有点像西方艺术的“文艺复兴”。
乾隆宫廷收藏大量宋画
读+:目前宋画存世情况如何?主要收藏在哪里?
缪哲:存世大概有几百到上千件。宋画是中国收藏最早涉及的领域,这些作品很早就被集中起来,最初是在乾隆的宫廷。在民间流传不多。
中国的收藏史,唐宋注重收藏,元代几个贵族注重收藏,明代是不注重的,所以明代是民间收藏最兴盛的时候,主要集中在江南一带。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清初,乾隆之前。
清初南方战乱,大量收藏画作从南方转移到北方。到乾隆年间,乾隆制定自己的一套文化政策,收藏是其中之一,于是开始大规模官方收藏。乾隆在位时间比较长,到驾崩时,基本上民间重要的字画,尤其是宋元绘画、还有明代前期的重要绘画,都被收入宫中。
清亡后,宫廷里的画作部分散落民间。这样,乾隆的旧藏,一部分被溥仪带到伪满洲国,现藏辽宁省博物馆,一部分被国民党带到台湾。
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民间宋画收藏开始汇聚。大陆收藏较多的是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和辽宁省博物馆。其他收藏则集中在中国台湾、日本、美国等。
读+:现在宋画的研究重镇又在哪?
缪哲:宋画的研究中心正在分散。之前,宋画研究的传统中心在海外,这是历史的结果。艺术史是门很奢侈的学问,买图册、看实物,都需要钱。
在国内,以前开展宋画研究很难。主要是博物馆的人在做,偏重真假鉴定和信息提取,学科化的研究不多。这主要是经济问题和思维习惯造成的。这两年,大陆正在赶上来,很多学者做了努力。
《清明上河图》并非宋画主流
读+:宋画之“妙”,你觉得在哪里?
缪哲:宋画善于造“境”,一个完整的天地,一个小宇宙,可闲居可卧游。它与人世间不远,又超脱于人世。笔墨不是用来欣赏的,而是用于造境。这是元以后所没有的。晚期的绘画越来越抽象,元之后的绘画,画家更看重笔墨之间的关系。这种“境”后来就没有了,路走不下去,水是不通的。
读+:多数人最耳熟能详的一幅宋画,大概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你怎样评价市井生活画的艺术史意义?
缪哲:市民生活在宋代开始出现,但这类画作并非主流。
读+:有哪些你特别喜欢和推崇的宋画?
缪哲: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和郭熙的《早春图》。
读+:宋画多在绢上,不易保存。这就导致很多博物馆即使藏有宋画,也难得会拿出展示。公众见不到,真迹难睹,难以接近更无从了解。这个难题怎么解决?
缪哲:文物总是面临两个困境,一是文化财产要更多地展示给后人;二是作为人类传统的一部分要将其很好的保存。这两者之间关系紧张而微妙。我觉得,还是要以保护为主。博物馆美术馆方面,应当在保护的前提下,多办展览。学者们应当多利用展览的机会,去看这些文物。平时,能不动就不要动。现在国内的文物展览越来越多了,这是个好现象,同时,我们的研究要跟上去。
艺术史应当作为通识教育
读+:艺术史研究在中国的发展情况如何?
缪哲:长期以来在中国,美术史都是服务于创作的学科,没有人把艺术史当作独立的学科来对待。后果之一就是文科研究范式的结构性缺陷和艺术通识教育的缺乏。仅仅把美术史放在美术学院,问题很大。
这几年,不少综合性院校开始设艺术史专业。艺术史研究在中国发展越来越快了。值得注意的是,艺术史的教学和研究,须注意对原作的亲近,以实物教学为基础。如果没有一座艺术品实物博物馆,没有与课程相关的实物可比较和研究,那么课堂讲授的效果会小很多。一所高校如果有条件,应由博物馆和艺术史系双方合作,这样对学生的美感培养、视觉训练与文明史教育方面,容易达到比较好的效果。
读+:浙大正在筹建一个艺术与考古博物馆,主要宗旨是什么?
缪哲:作为学校师生教学和研究的基地,也作为通识教育的课堂,培养学生“视觉识字”的能力。视觉思考和文字识字能力是同样重要的,在如今这个信息时代,这尤其是一项基本技能。
在国外,人文学科的首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两大思维技能:文字思考的技能与视觉思考的技能。其中后者,对视觉的认知与鉴别之道,如果一个人没有经过训练,就很难做自身环境的主人;如果不能自主和鉴别,就陷入人云亦云之窠,无法自立和成熟,也遑论突破和创造。
同时,艺术史作为通识教育,是一个有关个人修养和人类文明的事。学生们通过艺术了解自身文明,以及异质文明之间的关联,开拓与文明的未来。可以这样说,学生的趣味和审美,以及他们的志向和胸襟,关系到中国的未来。因此,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独立性思考、跨学科知识、国际化视野和社会责任感,是高校教育者的任务,更是大学博物馆工作者的任务。目前我国的高校博物馆,要么是某具体学科(大多为考古)的教学样本室,要么是思想教育基地,而不是全校基础性的教学研究设施。这就造成了我国高校博物馆与世界一流大学博物馆的差距。我们博物馆正是在这样的反思中筹建起来的,但我们经验都很有限,受制的局限也很多,还在摸索中,希望招到优秀的人才加盟,一起跟国内高校博物馆的同行切磋探讨。
读+:博物馆的藏品从哪来?
缪哲:目前主要根据协商,从各地博物馆借来教学样本。理想的状态,教学博物馆应当有自己的收藏,让学生、市民能够实实在在看到真的东西。类似的教学博物馆,哈佛有七个。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先把博物馆建好了,人才找到了,规矩立下了,藏品今后慢慢会多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