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钟葵
元季四大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有很多共同点:他们都是江浙人,都受过赵孟頫的影响,都与道教有很深的渊源关系。道家、道教的审美思想及意趣对他们的画风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说,道教在元代的兴盛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人画的繁荣发展。
“元四家”画作
风格淡然却回味无穷
元初由松雪道人赵孟頫所倡导的重写意的文人画风,至元代中后期经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四大家的发扬光大,遂成画坛主流。以“元四家”作品为代表的文人画,不仅“以简逸之韵,胜前代工丽之作”,集中体现了元代山水画的最高成就,还使中国山水画的笔墨技巧达到了一个后人难以逾越的高峰。
元季四大家的相继崛起,并非偶然。在他们身上,有很多共同点:
首先,他们都是江浙一带人,有着相同的地域文化背景。黄公望是江苏常熟人,吴镇是浙江嘉兴人,倪瓒是江苏无锡人,王蒙是浙江湖州人。南宋以后,中国文化中心南移,至元代,江浙一带已成为人文荟萃之地,元初的画坛领袖赵孟頫就是浙江湖州人,而且还是王蒙的外祖父。王蒙幼时曾得到赵孟頫指点,其他三人也不同程度地受过赵孟頫的影响;
其次,他们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精通诗、书、画,擅长水墨山水,兼工竹石。但生活在元末南人地位低下、社会动荡之际,他们或仕途不如意,或家道中落,被迫选择避世隐居,以创作诗画自娱自乐;
第三点,就是他们都与道教有很深的渊源关系。黄公望出家当了全真道士,自号大痴道人。倪瓒出身于道士世家,初奉佛教禅宗,后入全真道。王蒙自号香光居士、黄鹤山樵,其思想深受信奉道教的外祖父赵孟頫影响。吴镇号梅花道人,又号梅道人、梅沙弥、梅花阉主等,自题其墓曰梅花和尚之墓,既信道,又信佛。由于信奉道教,“元四家”对“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道家思想有了深刻的理解,形成了崇尚自然、澄怀观道、平和清逸的审美心理,在作品中自然流露出清、静、简、淡、雅、拙的文人画风格,表现出空旷、寥远、荒寒的画境,虽“淡然无味”,却使人回味无穷。
黄公望道学修为益精 促使画艺炉火纯青
称黄公望是元季四大家之一,从他的出生时间来讲,其实不太准确。他生于1269年,这一年是元世祖至元六年,还是元初。因他晚年才自成一家,那时已是元末,所以绘画史才把他归入元季四大家之列。黄公望的一生颇为坎坷,传说他本姓陆,名坚,幼年父母双亡,族人将他过继给永嘉(今浙江温州)黄氏为养子,才改姓黄。收养他的黄公已届耄耋之年,膝下无子,不禁万分欢喜道:“黄公望子久矣!”始给他改名黄公望,字子久。
青年时期的黄公望“天姿孤高”,雄心勃勃,以济世为己任,想在仕途上有所作为。他先是任书吏,但很长时间都得不到提拔。40多岁时,他攀附权贵,在元朝有名的贪官张闾那里谋得一个掾吏之职。结果没过多久,张闾就倒台了,黄公望跟着倒霉,经历了长达六年的牢狱之灾。这件事给黄公望当头泼了一盆冷水,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观。出狱后,他遁入空门,拜全真道士金月岩为师,黄冠野服,云游四方。
元朝的时候,当道士有个好处,就是免服差役、免交赋税。这给黄公望修道和从事创作提供了很大的自由空间。他经常往来于江、浙之间,与道友张雨、吴全节和画友倪瓒、杨维桢等人结交,或交流修炼心得,或切磋诗词画技。闲暇时到野外领略山川之胜,随身携一皮囊,置文房四宝于其中,“遇好景处,见树有怪异”,便随手摹记。同时不忘修心炼性,“尝终日在荒山乱石丛木深筱中坐,意态忽忽。又居泖中通海处,看激流轰浪”。晚年,他隐居于富阳,日夕与富春山水为伴,领略山中云气之变和江岚之秀。道学修为越来越高,画艺更是炉火纯青。
吴镇教学自娱 无心踏足仕途
现在很多人只知道黄公望在绘画方面的成就,不知道他的道学造诣有多深。黄公望对全真道的教义、教制和修炼方法都十分熟悉,曾在苏杭设“三教堂”授徒传教。他与金月岩还编撰了《抱一子三峰老人丹诀》、《抱一函三秘诀》、《纸舟先生全真直指》等内丹书籍,后被收入《正统道藏》,留存至今。这几本书的内容非常深奥,既强调明心见性,又详述“金液还丹”的修炼方法,可见黄公望也是个得道之士。
黄公望对经史九流无所不通,还懂《周易》,擅长占卜。据说他信奉全真道后曾在淞江一带卖卜为生,是颇为有名的算命先生。无独有偶,“元四家”中另一位大家吴镇也有类似的经历。吴镇少年时好剑术,成年后与胞兄师从柳天骥学习《周易》,研究天、地、人“三才”之道,又学子平术和相学,贯通儒、释、道三教,曾在私塾教过书,在嘉兴等地卖过卜。《历代画家姓氏便览》称吴镇“村居教学自娱,参《易》卜卦以玩世”。但吴镇对仕途的看法与黄公望完全不同,黄公望早年热衷于从政,受到重大打击后才淡泊功名,潜心修道,专意于画。吴镇则韬光养晦,终生不仕。加上为人“抗简孤洁”,从不与权势者来往。他工诗、文、书法,十八九岁开始学画,每作画往往题诗文于其上,诗、书、画相映成趣,时人号为“三绝”。
吴镇深居简出,画艺虽高但知名度不大,上门求画者甚少,因此不得不经常出外卖卜以维持生计。相传吴镇与另一画家盛子昭比门而居,盛子昭门庭若市,“四方以金帛求子昭画者甚众”,而吴镇之门“阒然”,妻子笑他不会“做广告”,吴镇说:“二十年后不复尔”,后果如其言。可见吴镇是知命之人,否则不会如此淡泊从容。
王蒙难忘情止俗
走上不归路
“元四家”中有两人曾坐过牢,除黄公望外,还有王蒙。黄公望虽然有此不幸遭遇,但出狱后彻底改变了人生;王蒙则悲惨得多,元朝灭亡后,他出任山东泰安知州厅事,与权势人物胡惟庸有交往。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胡惟庸案发被捕,王蒙也受到牵连下狱,不幸死于狱中。
王蒙的一生,也是郁郁不得志。按他的出身,本来很有机会在仕途上有一番作为。他是晚年官居一品的赵孟頫的外孙,自小接受良好的教育,诗文书画皆有家传。凭借和赵孟頫的特殊关系,长大后结识了不少有地位的人物,曾一度任官。但元末时局动荡,战乱频仍,仕途艰险,迫使他弃官隐居。直到元亡后才有机会复出,却没料到从此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元四家”当中,始终不能忘情止俗的只有他一个,这一点在他的画风上也有所体现,他的画线条繁密,不像其他三家那么简率。
“元四家”中真正是道士的只有黄公望和倪瓒。黄公望是半路出家,倪瓒则出身于道士世家。倪瓒的父亲为道录官,其同父异母的长兄倪昭奎(字文光),是当时道教的上层人物,曾“宣受常州路道录”、“提点杭州路开元宫事”,因其修炼有成,道法高妙,被赐号“玄素神应崇道法师”,又赐号“玄中文节贞白真人”。大约在30岁前后,倪瓒便信奉起道教来,尝居友人所建的玄文馆静修数年,交游之人也是张雨、吴全节、薛玄曦、黄公望等道士。修道生活使他养成了清高孤傲、洁身自好、不问凡俗的人生态度和审美情趣,表现在他绘画中的“逸气”、“空灵之气”在“元四家”中达到极致。明人王世贞评论说:“元镇(倪瓒字)极简雅,似嫩而苍。宋人易摹,元人难摹。元人犹可学,元镇不可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