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学习书法的时间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大约是1975年,七岁的光景,我就正式跟着祖父何慕韩先生学习写字了,他当时是南京古平岗小学的老教师,有些旧学的底子,那时一本颜真卿的《多宝塔碑》,摩挲盘桓了好几年,算是搭起了一生的间架结构,到今天还是觉得受益无穷。不过快乐的光景总是短暂,小学毕业时,祖父因患尿毒症不幸去世,这样学习书法就再没有人指路了,于是大约一两年时间,书法写写停停,再没有任何起色,完全是自己身上的包袱,快要卸下了。
直到1983年的夏季,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我和当时学习书法的小伙伴们去镇江焦山拓《瘗鹤铭碑》,一位南京的游客见了好奇,和我们闲聊了起来,他允诺回南京后介绍一位书法老师和我们认识,于是认识了我书法道路中一位非常重要的老师----方跃生先生。
方先生比我大10岁,出生在激情澎湃的1958年,严格意义上说他并不是职业书法家,那时他也在和别人学着书法,但这并不妨碍他热情的指导我们,很像一个大男生带着一群小弟弟,仔细的研习着书法和书法以外的人生。在他的斗室里,他教会了我们《龙门二十品》的写法,为我的书法学习打开了一扇大大的门,更重要的是学到了许多良好的品格和习惯。
1985年,那一年我17岁,《周末》报举办了“银牛奖”书法大赛。这是书坛的一次盛会,而且这次展览的评委会主席就林散之先生。据说,凡是获奖作品都经林老首肯,不知是真是假。于是我悄悄投了稿,居然中了佳作奖,很快名字就见了报,事情在学校里传开,我受到了校长的表扬,也有一些沾沾自喜的味道。对此事方先生向我表示了祝贺,但同时非常委婉的告诫我:学习书法绝不是为了参加展览从而出人头地,书法是一种生活方式,它是栖息心灵的地方,是我们个性中神秘密码的符号,更多的时候用于和自己内心进行对话,而浮现于外,供人评说的,可能已经失去了书家的本意。
说实话,他对少年时期的我说这番话,我是似懂非懂。这些道理,需要人生经过历练后才能体悟。
再后来,我考上了大学,离开了方先生,工作后,我曾经试图再联系他,可是他已经成家,搬离了原来的住所,虽然我们同在一座城市生活,却彼此再也没有见过面。
(作者:何震宇)
何震宇简介:
何震宇,江苏南京人,医学博士,副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南京市书法家协会理事、南京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江苏省国画院特聘书法家。师从著名书法家吴振立先生、黄惇教授。
何震宇获奖、参展情况:
1989年 入选“全国大学生书法展”。
1998年 获“首届江苏美术节”铜奖。
1999年 入展“第六届中国艺术节国际书法大展”。
2000年 入选“全国第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书法论文获“第五届全国书学研讨会”三等奖。
2002年 “第二届江苏省青年书法篆刻展”获奖。
2003年 论文入选《流行书风辩》(中国艺苑出版社)。
2004年 参与编写《中华历史三字经》(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入展“林散之奖书法传媒三年展”。
2005年 入展“中日书法交流展”;论文入编《墨语》(天津人美出版社)
2006年 入选“全国第四届正书展”,赴日本留学。
2007年 获《书法》杂志“百强榜”提名奖。
2008年 作品入编《江苏省书法研究会10周年作品集》。
2008年5月,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作为江苏省首批“抗震救灾医疗队”专家,第一时间奔赴赴四川省江油市进行抗震救灾工作,抢救大批伤员。
2009年 作品入展“江苏省庆祝建国六十周年作品展”;江苏电视台专题报道。
2010年 作品入展“玉峰论书——江苏青年书法家邀请展”,理论文章入选第二届江苏青年书法论坛。与桑作楷、黄征、李泰庆举办“书法篆刻四人展”。
2011年 入选“江苏省首届网络书法展”。
2012年 参加“墨海弄潮”南京市青年书协主席团作品展。
2013年 参加“墨彩青奥”、“南京市青年美协、书协作品联展”等。
另有多篇论文发表于《书法研究》、《书法》、《书法导报》、《书法报》、《南京日报》等,出版有《何震宇书法作品集》,作品被江苏省美术馆、江苏省国画院、南京江宁博物馆、南京灵谷寺、栖霞寺等多家文化机构收藏。
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