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程玉英、王爱爱、花艳君等人的名字,你肯定不会陌生,要知道这是咱晋剧梨园行中让人能竖起大拇指的角儿。就算你听过这些大腕唱的戏,可是你见过他们的书画作品吗?2月10日,“翰墨丹青梨园春书画展”在太原美术馆内拉开帷幕,160余件书画作品全部出自我省戏剧界从业人员之手,其中不乏一些享誉三晋大地的戏曲名家、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华奖的获得者们也纷纷挥毫泼墨,踊跃参展。当你置身其中欣赏时,会有别样的感觉,因为昔日舞台上熟悉的身影变成了一幅幅书画作品中的“落款”,不禁让人有种错觉,是不是会唱戏的就会写书法?或者说,在弘扬戏曲文化的同时,也秉承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之情?今日,咱就一起聊聊梨园行艺术家跟书法艺术的渊源。
戏曲表演中,演员在舞台上挥毫泼墨的场景并不少见,能跟书法结缘,这应该说是职业本身所赋予的,用这些戏曲名家的话来说,“你要演得像,总得体验生活,这一来二去之间,就培养了对书法的爱好,久而久之也就开始练习毛笔字了。”
著名影星何赛飞,接触影视剧前是名越剧演员,她跟书法的渊源也很深厚,她曾经提出,要将学习中国毛笔书写技能纳入义务教育阶段必修课程。她跟书法结缘,就是因为剧情需要,她需要在舞台上腾空写条幅,于是拜师、练字,一切都从零开始学,日子一长也就培养出了对这门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何赛飞曾经说过,有了毛笔字垫底,再用其他笔写字都不怕了,这就是一名演员为艺术奉献,为艺术再修炼的过程。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任岫云的作品也在本次展览当中,据说这位荀派传人有其过人之处,那就是能在台上边唱边画,不仅唱腔动人,而且所绘作品同样堪称精彩。
曾经跟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武忠老师的女儿聊过天,我问她为什么武忠老师如此喜欢书法,她说了,艺术是相通的。当时,我还不太明白,但在网上无意中搜索到了名为“寻妙玉喝茶去”的博主写的一篇名为《儿子用书法教我学唱戏》的博文时,顿时茅塞顿开。博主写到,练习毛笔字亦如唱戏那样,“开口就像毛笔字的起笔要起得不露痕迹,欲左先右、欲放先收;气息要连贯,看似停顿实则是下一句的开始,如写字要首尾相顾;行音要圆润,气足而含得住,像毛笔行笔要似血液在血管里流动既活又润,不能折不能断;尾音要含得住,像书法的每字结尾,笔要稳得住,墨要送到位。”这样的练习和贯通,恰如其分地形容了书法与唱戏之间的联系。
展览当天,96岁高龄的晋剧艺术家程玉英特意从榆次赶来,在她的身边,簇拥着不少晋剧爱好者,而在其书写的“寿”“艺”两幅作品前,更是有人在排队等着拍照。程玉英看到了,有些不好意思,“我练习毛笔字的机会不多,但我觉得练字对戏曲表演有好处,而且对身体也有好处。”作为驰骋在戏曲表演行当中的大家,程玉英说,“在旧社会,人家学习京剧的团队就很讲究,不仅要有艺术课,还有文化课,他们就有机会练习毛笔字,我们当年没赶上,所以要补上这一课。”同样,唱青衣的83岁花艳君也觉得,“旧社会,穷人家的孩子才去唱戏了,咱都没文化,等到了新中国的时候,咱们艺人的身份提高了,大家都说你在舞台上是文化传播的使者,所以我心里可有压力了,咱都传播文化了怎么能不学文化?”50岁那年,花艳君走进了老年大学,开始学习国画、毛笔字,闲暇在家时,就会创作一些书画作品,这回她带来自己的山水画《富贵年华》,还颇有点水墨画的味道,让不少同行赞不绝口,性格开朗的花艳君则乐得合不拢嘴。这,就是艺术的魅力吧,至少那份赞美,能让已经习惯了掌声的老一辈艺术家们感到片刻的尊重和欢愉。
本报记者 孙轶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