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收藏讯 叶玉昶个展“花境”于2015年3月29日至4月22日在798艺术中心举办。本次展览是叶玉昶在北京798艺术中心首次个展。
有别于中国传统绘画清淡素雅的视觉特征,叶玉昶的泼彩花鸟画显现出的是一种亮丽而厚重的审美特点。在其兼工带写的画面风格中,细腻工笔所呈现的具象性与泼彩晕染所带来的抽象性自然
融合,从而达到既有对照,又浑然一体的视觉效果。虽已年逾七旬,叶玉昶依旧精神矍铄、思维敏捷。2013年艺术家的泼彩扇面展在温州博物馆成功落下帷幕。将传统扇形与创新技法相结合的百余幅展览作品中,呈现出某种颇具现代审美特点的国画样式,可谓是叶玉昶泼彩画创作的一个侧影。在漫长的艺术生涯中,叶玉昶走过了从沿习传统到寻求突破的心理历程,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创新而独特的个人艺术风格。
叶玉昶泼彩画的整体画面构图具有起承转合的传统特征,但在实际创作中艺术家又突破了对某些刻板样式的墨守成规。譬如,对画面边缘的处理就显现出了叶玉昶对传统手法的巧妙转换。程式化的构图对‘边’的处理很有讲究,有的时候会留出空白。而叶玉昶在创作中‘占边’比较多,他经常运用色彩去‘占边’。”细观叶玉昶的作品便会发现,被色彩大面积覆盖的画面边缘会因不同颜色的物体与底色相互作用而呈现出深浅不一,形成视觉感受上的疏密相间、错落有致,从而在饱满的画面上留有呼吸的空间。叶玉昶泼彩画是以传统的表现手法为主,吸取了包括油画在内的多方面的营养,并且在画面感觉上追求与我们所处时代的关联性。达到这样一个效果也是通过那么多年慢慢积累的结果。
展览现场(空镜)画境
贾方舟
叶玉昶先生于上世纪60年代初毕业于原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师从潘天寿,专攻鸟画。毕业后历任温州师范学院美术系主任、教授,现为温州现代中国画研究院院长。曾于90年代初在北京中国画研究院举办个人画展,此次个展是叶玉昶先生第二次进京办展。
叶玉昶的花鸟画有坚实的传统功底,但又不囿于传统程式。他在师承潘天寿的基础上,不断寻求新变,并且融工笔与写意两种表现风格于一体,融水墨与色彩两种表现手段于一炉,从而建构起自己特有的图式结构和风格面貌。
传统绘画在题材上的分类,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各种题材在表现上的成熟逐步形成的。花鸟画作为其中的一个门类,在唐代尚未形成独立的画科。到五代黄荃、徐熙的出现,才标志了花鸟画的成熟。进入宋代,郭若虚开始把各类题材归类为人物、山水、花鸟和杂画四种(见《图画见闻志》)。后来又细分到十多种,进入现代,又被综合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类。但此时的“花鸟”已不再是原来只包括“花卉、翎毛”的狭义的“花鸟”概念,而是一个囊括了“畜兽、草虫、蔬果、龙鱼”等在内的一个广义的概念。也就是说,凡是以飞禽走兽(动物)或花卉植物(非全景式的树木也包括在内)为对象的作品,都包括在花鸟画的范畴之内。因此,就其面对自然而言,花鸟画与山水画并无本质的不同,花鸟画常常是作为山水画的一个局部而存在:截取一棵树的局部、一块石、一面坡的局部,或一片花丛的局部,甚至是一个折枝、几片黄叶,将这些局部放大成一个完整的画面,山水则是作为飞禽走兽的背景而存在。从而更有效地表现出人对自然的亲近感,表现出人对自然的热爱。
展览现场(空镜)叶玉昶的“花鸟画”与传统花鸟画有很大不同。传统花鸟画通常都是把鸟作为画面主体来描绘,但叶玉昶不是这样,他的画面主体常常是枝干或花丛,却很少把鸟放在突出的位置。他这样做是基于他在布局上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注重画面大结构的把握,他总是通过花团锦簇来造境,通过枝干穿插来造势,借用云气或水流来获得气韵生动的效果。而对鸟则常常用隐蔽、暗藏的手法来处理。他的着眼点完全是在画面大块面的结构关系和整体气势上。这一特点显然是得益于他的导师潘天寿。潘的花鸟画首先是着眼于一种大格局的铺排,通常可以理解为山水的一个放大的局部或曰大特写。譬如“雁荡山花”,不就是雁荡山的自然景观中一个放大的局部或“特写”吗?由此,潘天寿在山水与花鸟之间找到一个新的“切入点”,即对“山水”作“微观化”、“近距离”的处理(将局部拉近、放大),从而使“花鸟”具有了一种宏观的背景,又使“山水”具有了一种微观的生命活力。其实,对于画家而言,面对的都是自然。从潘天寿的作品即不难看出,山水也好,花鸟也好,都是自然之一隅,所不同的只是,山水画以宏观的视角为之,而花鸟画则是在微观的层面展开,并无本质意义上的区别。叶玉昶的花鸟画正是在这样一种境界上延伸出自己的花鸟格局,这种格局无疑是一种具有现代意向和新水墨特征的格局。
叶玉昶的花鸟画的另一个特点是融工笔与写意两种表现风格于一体。在传统绘画中,工笔与写意(也称“意笔”)风格差异很大,作为一种画法,“工笔”是相对于“意笔”而言的。所谓“工笔”,即是以工细见长,注重对客体的精微描绘;所谓“意笔”,即是以简练之笔勾取物象的神意而不求形似,注重主体情感的抒发。齐白石画的许多草虫正是以工笔画虫,以意笔画草。是工笔与写意两种画法相结合的经典范例。但由于“写意”所注重的不是对客体的再现,而是对主体性情的吟咏、意气的抒发,所以,在传统文人画中渐成主流,并成为传统文人画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正因此,所谓“写意”就不只是一种画法,更重要的是一种价值取向:“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苏轼);“酒可销闲时得醉,诗凭写意不求工”(宋•陈造);“画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齐白石)。不难看出,“写”与“工”,“写”的审美价值远远高于“工”。这是直到今天仍为多数水墨画家所持的观念,也是直到今天仍然强调笔墨重要性的原因所在。但在叶玉昶的画中,他尽力使这两种不同的风格融汇到一起,针对不同对象,该收时以“工笔”为之,该放上时以“意笔”处理,使画面做到有粗有细,有放有收,做到“工”、“意”结合,“收”、“放”自如。
展览现场(空镜)叶玉昶的花鸟画的第三个特点是融水墨与色彩两种表现手段于一炉。在传统绘画中,自水墨画兴起以后,由于它与文人士大夫在精神品位上相吻合,所以成为被极力倡导的一种画法。王维甚至认为“画道之中”唯水墨“最为上”,由于水墨可以分出干湿浓淡焦,即所谓“墨分五色”,便逐步演变为重水墨、轻色彩的“以墨代色”的倾向。正是这一倾向,构成20世纪水墨画变革的一个课题,即如何融色彩于水墨之中。叶玉昶在他的作品中所做的大胆尝试让我们看到了色彩是如何在水墨淋漓中居于一种视觉主导的地位,对比中的大色块常常占据显要位置,构成视觉中心。从而改变了过去那种单一、以水墨为主导的水墨画。在墨、色相融中凸显出色彩的视觉魅力。
花鸟画在传统绘画中所以能够得到充分发展,主要是因为花鸟画所表达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是人对自然的微观观照与局部体察。特别是对自然生命的活泼跃动的生命力的诗意描绘。正是这一点与西方的静物画形成鲜明对照,西方油画中出现的花和鸟,都是当作没有生命的“静物”来画。而中国的花鸟画则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亲和、人对生命的向往。在这个意义上,叶玉昶的花鸟画依然是对传统精神的承接和光大。但作为一个现代花鸟画家,他又能主动从现代艺术中吸收有益的因素,从而改变了花鸟画的原有格局,建构了自己个人化的现代花鸟画风格。
展览海报展 览: 花境
展 期: 2015. 3. 29 – 2015. 4. 22
展览地点: 798艺术中心(北京市朝阳区798艺术区院内)
艺 术 家: 叶玉昶
叶玉昶艺术家简历
叶玉昶(1937)
生于中国江苏省南京市,祖籍安徽黟县。1957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中国画系(现中国美术学院),在校五年跟随艺术大师潘天寿、吴茀之教授专攻花鸟画。曾任温州师范学院(现温州大学)中国画教授、温州现代中国画研究院院长、荷兰阿姆斯特丹高等艺术学院客座教授。数十年来潜心研究中国画,在传统基础上大胆变革,巧妙地把具象与抽象艺术表现融为一体,一扫陈旧的艺术框架,创造了具有鲜明个性的新泼墨花鸟画。由于在中国画艺术研究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1994年被国务院批准终生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73年第一部画册《白描花卉写生集》由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不少高、中等美术学校以此书为花鸟画教学范本,并被美国一家博物馆收藏。
1981——1983年论文《四种工笔画花鸟表现形式》、《吴茀之的画法与画理》、《论花鸟画的虚实》分别发表于当年中国美术学院学报《新美术》第一、二、三期。
1985年中国花鸟画《长寿图》被收录于《中国现代书画家作品集》,并在日本大阪市展出。
1989年在上海朵云轩画廊及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展览馆举办个人画展,作品以独创的艺术风格得到各界好评。
1990年三十件花鸟、山水画作品在日本石卷市展出。日本有名望的收藏家毛利伸先生收藏了巨幅《墨梅图》等作品。
1992年在北京中国画研究院举办大型个人画展,八十件独创的新泼墨作品被首都画坛誉为“南方吹来清新的风”。
1993年应世界著名的荷兰埃姆斯特丹美术学院院长德•温特教授之邀,前往讲学并举办画展。
1994年被国务院批准终生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应日本石卷市政府邀请前往举办画展。
1995年二十件泼墨画作品在荷兰格鲁贝克市展出。
1997年被荷兰阿姆斯特丹美术学院特聘为客座教授。
在杭州市阳光画廊举办三人联展,同月在浦江吴茀之纪念馆举办个人画展。
1998年出任温州中国画研究院院长。
1999年应香港浸会大学邀请偕夫人前往讲学,并在香港集古斋画廊举办《诗情画意》个人画展。
2006年三十幅作品在西班牙亚伦西市展出。
2013年《闲情》白描画作被浙江美术馆收藏。
在温州博物馆举办“叶玉昶泼彩扇面画展”。
2014 年应邀参加第八届AAC艺术•生态•观察巡展北京站、南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