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刘益谦终于拿到2010年拍下的《平安帖》。据了解,物权突变导致了其无法及时交接。
孙行之
“该回来的东西还是回来了。”刘益谦在4月22日《平安帖》(也称《告姜道帖》)交接仪式上说。
2010年秋拍,刘益谦通过电话委托,以3.08亿元的成交价购得《平安帖》。经过将近五年的等候,《平安帖》交到新藏家手中。刘益谦告诉第一财经: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或会展出此贴。
入藏龙美术馆的这件《平安帖》,为后人摹王羲之草书的书法作品。传世的王羲之摹本分为两种:其一为后人勾摹的墨迹本;其二为石刻本或木刻碑帖。据书画研究学者尹光华根据收藏印记、题跋、装裱、笔迹风格等多方面考证:“到目前为止,虽然我们还没有别的证据可以确断《平安帖》的确切年代,它绝不晚于宋代则是肯定的。”此外,还有学者认为此帖为宋代书画家米芾的临本,亦有人曾经认为此本为唐摹本。
近距离观摩《平安帖》,可见到其上除了后人临写王羲之的那四行四十一字之外,还有乾隆皇帝在旁边的誊抄。其上亦有各朝代藏家的题跋或印鉴:元代鉴赏家柯九思、明初的李锦、明中期的文征明父子、清初大藏家梁清标、以及乾隆、嘉庆二帝。乾隆认为此贴媲美曾藏于三希堂的《快雪时晴帖》,因而提笔题写:“可亚时晴帖”五个字。柯九思在《平安帖》上钤盖印章6次,也说明他对这一古帖十分钟爱。据尹光华考证,《平安帖》大致保留着乾隆时期的原貌:“为乾隆时期的宫廷装裱。”
《平安帖》的流传亦见于历代重要书画著录,如宋代《宣和画谱》《绛帖》《澄清堂帖》,明代《停云馆帖》、《清河书画舫》,清代的《墨缘汇观》、《石渠宝笈》以徐邦达编修的《古书画伪讹考辨》等。目前,此贴被列为国家以一级文物,国家文物局也与刘益谦签订条款,不允许此物流向海外,出境展览需报批。
《平安帖》交接仪式现场,刘益谦对记者解释了5年未拿到此物的原因。“拍卖之后,因为物权突然发生变化,导致此物无法及时回来。委托方由本来的一个人一下子变成了50多人。其间,也一直与拍卖行沟通希望将此物拿回来,后来经过嘉德的努力,才最终完成了交割。”另据悉,《平安帖》的交割过程中牵涉到一个家族的物权纠纷,最终经过诉讼程序,原委托人对此物的所有权降至一小部分。
(原标题:5年物权波澜平复,刘益谦迎来“3亿元”《平安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