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胜角
(一)
在人杰地灵的潮州,名胜景观‘鳄渡秋风’中的《唐韩文公祭鳄鱼文》‘北阁佛灯’的摩崖诗文、‘开元寺’内大木柱的对联,以及纪念抗日游击队韩纵第一支队烈士的碑文等等,其精湛之书法艺术常令许许多多的游客留连忘返、叹为观止。
以上诗文的书写者是谁?是当今饮与岭南书壇、德高望重的老书法家——詹砺群先生。
这位数十年从事邮政工作的老先生,书法仅仅是他的业余爱好之一。然而勤于笔耕和善于钻研,使他成为当代中国书法界艺高资深的老书家,终于走出了一条属于他自己的成功之路。他的作品,一九七九年在上海举办的全国业余书法评比中,便被选入了《全国书法百幅优秀作品集》;一九八O年入选第一届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览;一九八三年又被推选赴日本神户展出……近十多年来,有关詹砺群先生的书作、艺术创作道路及其艺术造诣、修养等,先后有《汕头日报》、北京《人民邮电》、《广东文艺》、《岭南书艺》、泰国《新中原日报》以及河南、辽宁、山东和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地的报刊著专文介绍报导。人们对詹砺群先生的赞叹与敬佩,不仅因为先生创作了许多书法艺术佳构,同时还因为先生那种对艺术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探索精神。
(二)
詹先生秉性温和耿直,为人真诚宽厚,作风严谨正派,创作认真扎实,然而鄙薄随波逐流、粗野狂怪、虚伪造作之品。
先生对艺术追求有自己的主张,认为优雅别致的、经得起推敲而耐寻味的、能给人以美感享受的、且为大众所接受和热爱的作品,才是真正的艺术。
与许多杰出的艺术家一样,詹先生把‘中和’之美作为审美理想的艺术追求,并沿着‘二王’派系衍承而来的书法艺术道路,用自己的实践走了大半世纪。其书,形式上的平夷正直,精神上的安定守分,一切都以‘中和’之美为指归。就连先生作时的情形亦是如此。海南书法界的诸多同仁不会忘记:八十年代初,詹先生曾经同秦萼生、黄文宽等一道,应邀抵琼讲授书法并表演示范。先生形神的平稳、姿态的端正、着墨及运笔的调控与呼吸的协调等形神动作的‘中和’性,使作品产生相应的神彩——优雅、清正、秀润、不激不厉,至今仍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从艺术创作心理学上看,作者形体动作状态的‘中和’与精神状态的‘中和’的统一;作品形的‘中和’与神的‘中和’的统一,是其作品能够打动人心之魅力所在,也是其艺术‘生命’形成和健康长存的根本保证。唐太宗李世民在他的《笔法诀》中就说:‘夫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慮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玄妙;心神不正,字则歪斜,志气不和,书必颠覆。’
詹先生‘中和’之美的艺术追求,寻之有绪,究之有源:‘初学《兰亭序》,继学《集王圣教序》,经历几十个寒暑,每种临摹都在数百遍以上。其后兼临苏、米及文徵明诸家’(詹砺群《自我介绍》)。如果进一步剖析,将审度的触角深入到艺术审美的根源背景,我们便会清楚地看到,形成詹先生‘中和’之美艺术理想的原因,大抵有三:
第一,‘二王’书风的影响。詹先生自叙:‘一九五五年前后阅读《文物参考资料》中一期介绍晋唐法帖的专刊,意识到书法这门历史悠久的传统艺术迟早总会发扬光大。’由是,先生持之以恒地‘读’帖、临帖。而中规入矩、温和敦厚、流美秀逸的‘二王’一派法帖,正与詹先生的为人个性和处世哲学一拍即合。
第二,先生的家学渊源。先生的先父早在青年时代于潮汕一带已有书名,旅泰办学二十年间,除了文案和教学外,兼以书法应世。老先生精于行、楷等屏幅、对联外,更擅长擘窠大字,墨迹满泰京。其书风,‘不唱高调,更不为狂怪所迷惑,脚踏实地,中锋用笔’,‘苍劲深厚,神貌兼备’。子承父业,情理所在。詹先生幼受家庭熏陶,七岁始习书法,小学阶段已奠下良好的基础。书香世家的环境氛围,促使詹先生喜爱‘二王’,也是顺理成章的。
第三,社会背景的作用。早在一九六五年,詹先生已参加了广东省书法篆刻研究会。文革前的广东是书法活动较为活跃的省份,且当时史学艺术界正掀起一个声势不小的‘兰亭序论辨’高潮,一直在邮政部门供职而对图书报刊等有关资料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的詹先生,其艺术思维由此所受的影响,是不难想象的。
(三)
詹先生的书法,能隶能楷。对于汉隶,先生曾下过功夫,‘乙瑛、礼器、史晨等亦经常涉猎’(《自我简介》)。写于一九九一年(辛未)春月的《陆放翁诗》隶书条幅,是先生七十岁时创作的作品。就风格而言,《乙瑛》的凝重雍容,《礼器》的清超肃括和《史晨》的严谨朴茂,均法乳其中。
先生作楷,取法多在羲、献之间,字形略长,用笔以内为主,兼施外拓,尤注入行书笔意,以动制静,端穆华贵之中有流美,从《节録孙过庭书谱》便可窥一斑。
统观詹先生的篆、隶、楷、行各书体,显示先生书法艺术最高成就的,当推行书。
清雅、秀润、遒劲、灵动,是先生行书艺术的特色。这种特色,是先生浸沉于‘二王’古法,积数十年的艰辛,含英咀华而育成的。他的作品,既有古法的韵味,又融入了自己的追求与特色,对传统的精华兼收并蓄,融汇贯通,从而造就了这么一个‘自我’。从取法传统与艺术独创的结合上说,先生是一位清醒而执着的追求者、进取者,他深刻地认识到自我完善的必要性和进取的艰巨性,由是能够冷静地、精心地取舍和扬弃:
其一,结体多取内
内是相对于外拓的一种结体方法。外拓者,外展也,结构力由内向外扩展,中宫放松,边线的弧度与趋势向外鼓涨而成鼓状,这种结字法以雄强见精神;相反,内 者,内压也,结构力由外向内压迫,中宫收缩,边线弧势内敛,字结构为腰鼓状,多以紧凑精炼著称。以上二法迥异,历来书家各有所好,各种书体亦有所偏重。汉魏碑版以内 为主,唐以后法帖以外拓居多。詹先生则多以内 为主。如《朱德同志诗二首》条幅,凡横书大都头尾两端上翘,中宫形式仰势;‘门’框一类字,边框两竖中段内压成‘)(’之状,求其刚挺;就连詹先生自己的尊姓大名,更有代表性,‘詹’、‘砺’和‘群’三字的长撇,均向中宫收敛紧束,从而使字结构的精神气度呈现出一派修长束勒、奋发向上的生机。
其二,书法纯正平和
所谓书法纯正,就是用笔正派不含糊,不故弄玄虚,笔路运行交代清楚。由于詹先生所写的字,外貌圆润而筋骨内含,故其点画就显得华滋遒劲。前人将书法气质列为三等:平和简静为上,剑拨弩张次之,媚俗狂怪更次之。詹先生的书法当然是属于‘平和简静’一路。
先生书于一九八二年(壬戌)春月的《节録孙过庭〈书谱〉》的行书横幅,起笔多为侧锋,巧取其妍,意态生动。由于字结构内 ,中宫收束,线条张力向四周扩展;同时作为行书强调使转为情性,故作品的精、气、神弥漫其中且见路数清楚。如果字结构中的线条改变了这种运动的节奏旋律,霸气或俗气上升,或许草率而令线条粘连肿涨,作品就不可能洋溢出这种盎然的神采。先生在‘中和’审美意识指导下,对线条的要求甚为严格:提按、顿挫、飞度、穿插、俯仰、向背、使转等形式技法,均围绕着这一中心而展开,而且清晰可辨、一丝不苟。
其三,神态动与静和谐统一
苏东坡云:‘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指的是各种书体的基本特征。但是,作为艺术追求,则往往是‘真书难于飘扬,草书难于凝重’。詹先生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对动、静的处理,既自然又巧妙,且恰如其分,从而达到和谐而统一。
康丁斯基在他的《点、线、面》一文中认为:不同角度的形态给人的心理感受也不相同,……角度越钝,越近圆形,冲击性减弱,张力逐渐消失,情绪稳定,色彩偏冷,‘具有一种优雅的蓝色特点。’
老莊哲学强调的静制动,以柔克刚。传统的儒家伦理主张温柔敦厚。这些思想集中表现在艺术上是以‘不激不厉’、‘风韵自远’为最高的审美准则,而技巧方法上是追求‘优雅的蓝色’的那种圆润。詹先生的行书作品,喜欢字字独立,而字结构中的线条连笔很多,有的甚至是‘一笔草’。这样,字字独立而有行无列的布局,字距与行距的空间增大,动的态与静的形构成一对矛盾对立,字结构由线条连属牵丝所产生的视觉效果,在静的白色空间里显得如此安详与和谐;虚与实、阴柔与阳刚的协调和相互作用,构成了动静结合的美。不难看出,先生所追求的温和而灵动、秀润而清健的艺术美,正是具有这种‘优雅的蓝色特点’。
以上试就詹砺群先生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影响、审美观念和艺术特色三方面谈点见解,限于能力与水平,浅陋之处,望诸位方家多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