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近现代画史上,张大千(1899年-1983年)是一位集绘画与收藏于一身的杰出艺术大师。一方面,他是诗、书、画皆精的文人画家,多才多艺、游历广、艺术功底深厚,为传统中国画走向现代、走向世界做出过巨大贡献;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位颇负盛名的鉴赏家、收藏家。他的艺术功底的培养、多变的画风以及对传统艺术的精辟理解在很大程度上都来自于他的丰富收藏。
与一般的收藏家不同,张大千从事收藏的主要目的不是积聚财富。当然在需要时,他也会变卖一些藏品缓解拮据。但是他收藏是为了学以致用,研读与临摹古代各家的名作,悟其精髓以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几乎成了他一生收藏的唯一目的。因此,他的品位很高。
也许由于自少年时代就研习国画的缘故,对于收藏,张大千有很高的悟性。1920年,张大千不满21岁,就开始收集古代书画。这年他回四川探母,在重庆花三千块钱购得倪瓒的一幅《岸南双树图》。倪瓒,元四家之一。擅长山水、竹石。其善用干笔淡墨,画面呈现萧索冷逸的意境,被认为是古代山水画“逸品”之最。《岸南双树图》属倪瓒早期作品,多用干笔,意境灵动飘逸,有倪瓒的诗文、题款及文征明的题跋,至今仍被认做是倪瓒真迹中的精品之一。张大千曾将此画带到上海,拿给他的老师曾熙欣赏。曾熙十分惊讶,没想到初出茅庐的张大千有如此之高的鉴赏力。
初试眼力对张大千有很大的鼓舞,加之上世纪二十年代确是收藏的好时机,自此他的收藏便一发不可收拾。1911年,满清覆灭后,一些故宫旧藏就开始逐渐地流向市场。而真正让收藏家们欣喜若狂的是伪满洲国被推翻,抗战胜利后的第二年,溥仪卖掉了他手中掌握的不少古代绘画杰作,与此同时,一些富家大户为了弥补战争带来的巨大损失,也开始不断地出售家藏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古董、字画。张大千正赶上这个大肆收藏的好时候,他自由来往于上海、北京。仰仗着他的画名、财力与交际能力,他得到了这批出售书画的绝大部分佳作。
1946年,他回到北京,计划为他的新藏品盖一间库房。但不久他又放弃了这一打算。因为很快他就用这笔钱又买到了两幅画史上著名的作品。一幅是董源的《潇湘图》;另一幅是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这两幅画原是长春溥仪宫中所藏,确是千金难得的真迹名品。《潇湘图》是存世作品极少的五代宋初画家董
源 的作品。画面山川平远、树石幽润、草木丰茂,一派江南山水秀润的风貌。其风格为后代不少山水画家所宗。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描写的是南唐大臣韩熙载纵情声色的夜宴生活,全图分为听乐、观舞、休息、清吹、送别五个场面,众多人物刻画的生动传神,是我国古代工笔重彩人物画的典范之作。这两幅作品的入藏为张大千的收藏经历增添了最光彩的一页。
但在收藏道路上,张大千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也有过无功而返、忍痛割爱的遭遇。一次,他听说有一幅石涛的画要卖,便紧追不放,从南到北跑了很多地方,但每次都与“石涛”失之交臂,而最令他痛心的是,由于战争和时局的动荡,常使他辛苦积累的收藏化为乌有。1930年,日本侵占苏州,当时他正与哥哥张善孖住在此地。张大千因要外出,不得不将他收藏的画转移到网狮园交给哥哥代为保管。但很快,张善孖也离开了网狮园,所藏绘画因来不及带走全部丢失。幸运的是,放在北京的画全部保存了下来。这些画之所以能躲过日本人的炮火,是因为张大千的一个德国朋友开车帮他转移了画,并用船运到上海。张大千从上海把它们运到了四川。1949年,张大千随身携带少数精心挑选的自唐至清的名家绘画离开大陆,大部分画作留在了大陆。
五十年代,张大千栖身海外,长期卜居巴西,后移居台湾,一直没有放弃收藏,直到逝世的前几年。他对收藏的渴望可与宋代的米芾相媲美。每遇佳作必全力买下,如果需要宁可负债,他的生命似在于昼思夜想之画幅的得到之上。正是有这样的收藏之癖,他才能够不断地积累佳品。晚年,他一度住在巴西,为了修园子,张大千卖掉了一部分藏品。但是张大千从未把他的收藏活动看成是艺术投资。在他看来,收藏是他邀请“老师”亲临自己画室教授其绘画的途径,藏品是他衡量自己绘画水平的标准。他喜爱游历名山大川,但无论何时何地,他总要随身携带一些古画。他这么做,不是为了画的安全,而是出于时刻让“古代大师”给他创作灵感的打算。
毫无疑问,张大千是二十世纪一位伟大的收藏家,国内以及西方的很多博物馆都曾受益于他的藏品。
1983年,张大千故去后,按照他的遗嘱,他所拥有的全部收藏捐给了台北故宫博物院。其中有唐、宋、元三代的名家书画75幅,成为台北故宫宝贵的财富。
作者:杨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