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中国,客观上存在着经济资源分配不公平、贫富差距巨大的事实。在所谓的“白领阶层”对于拥有自己的住房还只能是一个梦想的时候,还有多少文人学士、科技精英有买画以鉴赏或装饰住房的雅兴?!
四川成都 张天琚
我们的书画家要自强自立,既要坚持艺术的志向,又要面对自由竞争的市场。我接触到的书画家,几乎人人都有参展史,个个都有获奖证书。这些都改善不了书画家的处境。要从低端市场出发,甚至于从练摊开始,靠作品的艺术含量和合理价格打开市场,求生存和发展。
国画大师齐白石初到北平时刻印、卖画的润格并不很高,就是到了上世纪20年代初,他的润格费也还比一般北京画家(如陈半丁等)要低一些,二尺的扇面只收2元,生活很是窘迫。即使到了1931年,齐白石的艺术已进入盛期、作品水准有了质的飞跃时,他所提高的画价或润格费也并不比北京相应水准的其他画家高:同是1931年的润格,萧谦中屏堂每方尺12元(比白石高一倍),扇面每件14元(高出齐白石约4元);周养庵三尺以内条幅16元,四尺以内20元(略高出白石),扇面、册页每件6元(与白石相同或略低);秦仲文堂幅八尺56元(低白石16元),六尺40元(低白石5元),四尺16元(低白石4元)。萧、周年龄比白石小,在当时名声略相近,秦是小辈。而白石只比秦高,而低于萧、周。当时齐白石画作供不应求,他把收入也看得很重,对钱画交换的规矩把得很严,但在画价上却采取低姿态,润格费始终保持在合理水平上。
更为可贵的是,齐白石决不因为钱而放弃自己的艺术追求。初到北京、租住在法源寺,他写过这样一个告白:“余年来神倦,目力尤衰。作画刻印,只可任意为之,不敢应人示……作画不为者:像不画,工细不画,着色不画,非其人不画,促迫不画。刻印不为者:水晶、玉石、牙骨不刻,字小不刻。印语俗不刻,不合用印之人不刻,石丑不刻,偶然戏索者不刻。贪画者不归纸,贪印者不归石,明语奉告。濒生启。”无疑,齐白石的创作之路和经营之路给今天的书画家们指引了方向,提供了借鉴。
须知:画家以市场能接受的价格出售作品并不表明自己的水平不高、档次低。如果画家像早年刚进北平的齐白石一样,薄利多销,自己现在的作品就是未来作品销售的广告,久而久之,名气大了,作品也就升值了,承包你的作品的画商就会找上门来。这何乐而不为呢?
在市场化、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通过作品参展、画作结集、送拍竞价、画家包装或其他方式炒作,提高书画家及其作品的知名度是必要的。但一定要低成本投入,面向购买力孱弱的市场,致力于艺术的提升,以合理的价格或润笔费出售作品,并借助影响力大的收藏类报刊宣传自己的作品及其创作理念,走白石老人走过的路,绝对是一条书画家取得艺术、致富双丰收的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