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玉新
在当代,搞书法显然是很幸运的,专业的书法院校教育、丰富的资料和资源、发达的媒体、众多的国展平台资源,因此这也是一个容易促成少年成名的时代。可是,我一直认为,尽管当代是一个青年优秀书法家辈出的时代,但“早熟”却掩盖不了“青涩”,这也是当代书法存在的最大问题——技术不过关。很多书法家依仗自己的才气逼人,创作全凭才情,作品自然激情充溢、潇洒纵横。可是如果用一生的时间去考量一个书法家的时候,才情、才气总会随着年龄的变化而慢慢褪去。有人说,老了拼的是学养和功力。功力是什么?是技!“技进乎道”,这是一个尽人皆知的道理。在锤炼技术的寂寞之路上,林再成埋头去做了,这是一个书法家难能可贵的清醒认识。或许有人说,书法是艺术,是抒发心性的艺术形式。可是,技术不过关,如何能更好、更准确、更自由地承载一个艺术家的情绪和思想呢?在这一点上,林再成对于技术的锤炼是非常聪明和理智的,也只有这样,才有他的爆发。
林再成是一位以行草书创作为主的书法家,但是他的书路却非常宽。比如,他的大字行草书取法宋代诸家,尤以米芾为主,用笔雄强泼辣,线条粗壮挺拔,颇有“刷”字之神采,观之深有汪洋恣肆之感,酣畅淋漓。大字难做,能做到气势与精到兼备非常之难,很多人写大字用笔有粗糙之病,虽有气势,却失之荒率,不见笔墨。而林再成的大字行草书在用笔上十分讲究,点画精微,起承转合拿捏准确,足见其精湛的用笔技巧。通览林再成的小字行草书,你会惊讶于他对不同风格的驾驭能力。比如,他能作米家风格的小字行书,用笔提按变化很大,铺毫痛快而又于细腻处纤毫毕现,可谓风樯阵马、开合有度。他还能写一手沉静圆融的赵孟頫风格的小行书,只见笔毫在宣纸上婉转回环,一派萧散的“松雪味”的魏晋风度溢于纸上。而当你见到他的另一种小行书时,又会惊叹于那种规整谨严的法度在笔尖下快速地流淌,一点一画之间腕下自然生发出康里子山的神韵。我曾经纳闷,好几种风格截然不同的行书是怎么在林再成的手下生成的?他说,一个是源于技术的熟练和扎实,一个是对于古人经典的深刻理解。我想,能够清晰地分开不同的风格和“技术参数”,以上两点不是轻易就能够做到的。
书法家需要有自己的艺术主见,最可怕的是随波逐流,终将会被淹没在时代的长河中;最可贵的是有一个清晰的思路,能够深入地去挖掘被别人忽略的盲点。在当代魏晋书风笼罩的创作格局下,林再成十年如一日地瞄准宋元书风,去锤炼自己的技术、去与古人做着心手双畅的技术融合,最终他不与人同。学米者不乏其人,而能沉浸在米芾的手札中,从中提炼自己的技术语言,并由此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这是林再成的聪明之处。潜心赵孟頫的书法,这又何尝不是研习魏晋书风的另外一条通道呢?!而涉足康里子山并由此融合成为自己的艺术语言,这难道仅仅是独辟蹊径吗?我想,这或许又是林再成对于古代经典深刻理解与发现的体现。
一个书法家需要一辈子做临摹古人经典书法的事情,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反复锤炼技术的过程,也是不断强化对古人书法记忆的过程。我们的情绪、心性、思想、审美最终还是要通过笔墨线条传达出来,没有精熟、准确的技术表现手段,一切都是空谈。面对林再成的书法,我坚持认为,他对于技法的锤炼最终决定他会不断超越他人并超越自己的今天,也最终决定他的作品会不断趋于完美。一件艺术品也只有近乎完美的技法,才能决定它的艺术品质。没有绝妙技法的艺术品都不是好的艺术品,如同没有技术含量的书法作品一样,绝对不是高级的书法作品。书法的技术包含了用笔、结构和章法,现在,林再成完成了技术的熔铸,那么“道”就在他的眼前了。林再成现为文化部青联中国书法篆刻艺委会委员、中国书协会员、苏州市青年书协主席,我们希望他在“技进乎道”的道路上越走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