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收藏 设为首页 欢迎光临 [云翼收藏网]
云翼收藏网
网站首页开户交易所行情邮票钱币收藏品收藏市场交易软件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品 >> 书画 >> 中国书画 >> 中国书法市场:困境与出路
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品 >> 书画 >> 中国书画 >> 中国书法市场:困境与出路

中国书法市场:困境与出路

作者:佚名      中国书画编辑:admin     

  马健

  一、中国书法市场的现状

  所谓书画,当然既包括书法,也包括国画。许多著名书画家都一再强调:“以书入画、书为画骨”。例如,自称“三十学诗、五十学画”的吴昌硕就承认,自己“平生得力之处在于能以作书之法作画”。吴昌硕的书法和篆刻功力深厚,他以狂草作葡萄,用篆笔写梅兰,将书法和篆刻的行笔和运刀巧妙地融入到绘画中,形成了独特的“金石味”画风。中国画讲究“提、按、顿、挫”,“浓、淡、疏、密”等技法。对入画的每一笔都讲究筋骨神韵。因此,书画家喜欢讲“书画同源”。有趣的是,尽管人们大都承认“书画同源”、“书为画骨”,然而,在十多年来的中国书画市场上,国画与书法的价格,却是天上人间,难以相提并论。不仅最顶级国画家的国画作品与最顶级书法家的书法作品之间的价格相去甚远,而且,即使是书画兼长的书画家的国画作品与他的书法作品之间的价格也难以相提并论。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佳书不如孬画”。

  从中国书画市场的书法作品成交量来看,这种情况更是显而易见的。在国内各大拍卖公司举办的中国书画专场拍卖会上,国画的数量几乎都占到了全部书画拍品的90%以上。举例来说,在中国嘉德[微博]国际拍卖公司举办的2005年秋季拍卖会上,中国近现代书画(一)专场共有247件拍品,其中绝大部分为国画作品,书法作品只有不到10件;中国近现代书画(二)专场共有436件拍品,尽管书法作品的数量随着拍品总数的增加而稍微多了一些,然而,在这些拍品中,刚刚谢世的书坛泰斗启功的书法作品就占了很大一部分。此外,书画皆长,但以画闻名的齐白石、张大千、黄宾虹等书画家的几件书法精品又占了相当大一部分。更有甚者,在中国嘉德国际拍卖公司举办的2005年秋季拍卖会中国当代书画专场上,上拍的108件拍品无一例外地全是国画作品。在包括中贸圣佳、北京荣宝、北京翰海、上海敬华在内的其他主要拍卖公司举办的书画专场拍卖会上,也存在类似的情况。有人甚至认为:“书法已完全成为了国画的点缀和附庸,它们仿佛就是为了‘书画’一词的相对完整才得以被保留的。似乎中国书画的拍卖会都可改称为国画的专场拍卖了,且毫不为过。”

  二、书法市场价格混乱的深层次原因

  总的来看,书法市场的价格混乱主要是由以下两方面的深层次原因造成的:

  第一,艺术价值与作者名气同时左右书法价格。在书法市场上,书法作品的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由书法作品的艺术价值决定的。以被誉为“当代草圣”的林散之为例,早在1972年底,《人民中国》杂志在选择现当代中国书法精品赴日本展览时,林散之的草书作品就得到郭沫若、赵朴初、启功等人的高度赞誉,名列榜首,被认为代表了当代中国书法的最高水平。虽然林散之的书法艺术成就已经盖棺论定,但是,就目前的书法市场行情而言,他的书法作品平均价格也只有40000元/平方尺。其他书法造诣颇高的书法家,例如白蕉、陆维钊、邓散木等人的书法作品价格,通常几千元就可以成交,精品力作一般也只要几万元。那些公认的艺术价值并不见得高的名人书法作品,倒是不仅广受世人关注,而且市场价格高昂。举例来说,1993年6月20日,在上海朵云轩举办的首届拍卖会上,一幅汪精卫的行书作品在拍卖前并不被人们看好,底价为3500元港币。但是,当拍卖师宣布开拍以后,场上举牌应价者很多,价格也随之一路飙升。最后,这件拍品竟然被拍到了22万元港币。这种情况在清代帝后的书法作品身上显得更为明显。

  第二,书法家的“非职业化”导致价格混乱。尽管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有数十所高校设立了书法专业,每年的招生人数也多达数百人。然而,与美术相比,书法的体制化历程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众所周知,画家作为一种职业的历史相当悠久,而且,人们也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不过,真正的职业书法家——书法家协会中的专职工作人员除外——却是凤毛麟角,并不多见的。中国历史上的绝大多数著名书法家,同样也是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中国书法特别强调所谓的“字外功夫”。在绝大多数人的心目中,自身学识不够,国学修养不高的书法家,无论在技法上多么出神入化,也绝对不配叫作“书法家”,而只能称为“书匠”。在这种情况下,书法家显然很难成为一种体制化的职业,目前的社会评价体系也并不鼓励人们将书法作为一种职业,专门地从事书法创作。

  书法家的“非职业化”现状对书法市场的影响,显然是重大而深远的。虽然不少“有识之士”大声疾呼:书法家不应该仍然死守着“书法家”的传统原则,更不应该将“卖字”视为文人不屑一顾的行当。并且提出,必须走市场化之路,理顺书法一级市场,才能使中国书法市场的现状得以改观。不过,在我们看来,这也许只是书生之见。既然绝大多数当代书法家都不是职业书法家,那么,我们又有什么理由逼他们将自己的书法作品全面推向市场呢?中国有一句古话:“秀才人情一张纸”,传统的力量是不容易轻易改变的。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书法市场的混乱,显然是可以理解的。书法家馈赠亲友之作、笔会应酬之作、画廊代理之作和私下交易之作,都在书法市场上流通和交易。这些书法作品的题材不一,精粗混杂,成本不同,售价各异。举例来说,对于书法作品的卖方而言,如果这幅书法作品是书法家本人馈赠亲友之作,成本几乎全无,售价可能很低;如果这幅书法作品是通过画廊购买而来的,成本当然不菲,售价可能很高。因为卖方的成本不同,他的卖方保留价格(即卖方愿意出售某件书法作品的最低价格)自然各异。问题是,当这些来路各异,成本不同的书法作品同时出现在书法市场上的时候,麻烦就出现了。作者相同,尺幅类似,精粗小异的书法作品,因为卖方的成本,以及卖方保留价格的不同,价格就相去甚远。这显然会让书法作品的买方难以作出准确地判断,从而最终导致书法市场的价格混乱。

  三、中国书法定价的主要模式

  虽然书法市场的价格混乱,但是,中国书法的定价模式,并不是没有规律可循的。说来奇怪,在中国的书法市场上,书法作者的身价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由艺术评论家或者书法市场来判定的,而是与作者的身份息息相关的——作者是不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是不是省级书法家协会理事,都会对作者的身价产生重要的影响。有的业内人士甚至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不管谁当了书法家协会的主席或者副主席,他的书法作品价格总会上扬。”一个典型的例子是,2005年12月19日,在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当选新一任的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之后,他的书法作品价格也几乎随之飙升了一倍左右。某些评论家在预测张海书法作品的价格走势时,甚至将他担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的任期长短,也作为影响其书法作品价格变动的重要因素之一。他们认为,如果张海连任二届主席的话,那么,只要他能够保证在任期内创作的书法作品数量不滥,质量中等,他的书法作品价格还可以在目前的基础上再涨一倍。更为乐观的预测则认为,张海的书法作品价格在数年内达到8000-12000元/平方尺,也是指日可待之事。在不了解书法市场内幕的人们看来,这种书法定价模式似乎是难以理喻的天方夜谭。不过,在书法市场上,这种定价模式却顺理成章地存在了十几年。

  中国书法的定价模式为什么令人如此匪夷所思?从某种意义上讲,书法定价模式与书法家协会的功能密不可分。从1980年代初开始,全国各地都陆续成立了由各地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管,具有半官方性质的书法家协会。对于书法家而言,书法家协会承担着三个至关重要的功能:书法家的资质认定,书法展的组织,以及书法奖的评选。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书法家的资质在很大程度上其实可以等价于书法家协会的会员资格。一个仅仅从事书法创作的书法爱好者,即使他的技法炉火纯青,作品人书俱老,而且拥有一大堆艺术类社团的头衔,但只要他不是书法家协会会员,那么,在许多业内人士心目中,他的书法多半只能算是“野狐禅”。书法家协会承担的另外两个功能与书法家的资质认定功能同样关系重大。例如,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书法爱好者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书法作品必须两次入选中国书法家协会组织的大型书法展。当然,如果书法爱好者能够在中国书法家协会组织的各类评选活动中获得大小奖项,不仅可以极大地提升自己的知名度,而且有助于增加自己加入书法家协会的筹码。换句话说,书法家协会的这三个功能实际上已经互相渗透,相得益彰。而且,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也不难理解,中国书法的价格为什么会同作者是否具有书法家协会的会员身份关系紧密——经过书法家协会筛选过的书法爱好者,其书法作品的质量至少不会让人看了之后感到惨不忍睹。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书法家协会导向”的中国书法定价模式,其实弊大于利。事实上,这种定价模式造成了很多难以避免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正是造成中国书法市场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结语:书法市场的出路在于变革

  概括起来,“书法家协会导向”的中国书法定价模式至少存在以下两大弊端:

  第一,书法家协会的官僚化导致书法作品价格的官本位。书法家协会的半官方性质,一方面有利于书法家协会的工作开展,另一方面则导致了书法家协会的官僚化倾向。举例来说,在各级书法家协会中,退居二线,喜欢书法的领导干部通常会担任一些领导职务。由于书法爱好者在书法家协会的职务是书法定价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因此,书法家协会的官僚化最终导致了书法作品价格的官本位。

  第二,书法展的策展人与参展人身份重叠导致评选不公。按照艺术展的国际惯例,策展人的身份通常是“独立”的。艺术展的成功将增加独立策展人在业内的声誉,艺术展的失败则将影响独立策展人在业内的口碑。在这种收益与损失明晰到个人的情况下,独立策展人通常具有足够的动力,保证以艺术品的真正水平,而不是人情世故作为筛选作品的主要标准。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艺术展运作的相对公正。对于各级书法家协会组织的书法展而言,情况就大不一样了。一方面,由于书法展策展人的行为通常属于机构行为,因此,书法展的收益与损失并不能明晰到个人,从而缺乏足够的激励与惩罚来约束实际策展人的行为;另一方面,在这些书法展中,普遍存在策展人与参展人身份重叠的问题。书法展的众多策展人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在这种情况下,书法展的不公显然在所难免。

  面对书法市场的低迷行情,有的人摇头叹息,也有人大胆预言:“中国书法5年内将上涨10倍。”在目前的情况下,作出以上两种判断,显然都为时尚早。但可以肯定的是,书法市场正面临着一场巨大的变革,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场变革实际上意味着书法市场未来的出路。总的来看,这场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书法定价的市场化。就目前的市场行情而言,“书法家协会导向”的书法定价模式已经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例如,某些书法功力不深的书法家协会领导的书法作品价格,就随着他们的换届下台而大幅度下跌。一些在目前的体制下藉藉无名,但风格独具的中青年书法家的书法作品价格,倒是以每年百分之二三十的速度稳步上涨。市场是最好的教化者,在书法市场上不断犯错,遭受损失的市场参与者与那些屡屡成功,获利丰厚的市场参与者,都会从市场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书法家协会导向”的定价模式也迟早将被书法定价的市场化模式所取代。

  第二,书法展的独立运作。在国际艺术市场上,艺术展览的重要功能之一是所谓的筛选机制,即面向市场,推出新人。而目前中国书法展的运作模式,基本上不是独立化、市场化的,而是官僚化、体制化的。其结果当然很容易导致书法展在作品筛选过程中的不客观、不公正现象。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艺术市场运作的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一些由独立策展人组织的书法展已经在北京今日美术馆[微博]和成都现代艺术馆等私立艺术馆顺利举办,而且影响深远。尽管就目前的情况而言,这种由独立策展人组织的书法展还未具规模,不成气候。然而,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书法展的独立策展机制和独立运作模式显然是大势所趋,指日可待的。

关于我们 | 交易所开户入口  |   客户端下载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6-2024 云翼收藏网(www.3219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