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知名学者余秋雨“完整梳理中国文学脉络、深度解读中国文学之美”的大书《中国文脉》,颇受关注。在余秋雨看来,所谓中国文脉,就是指中国文学几千年发展中最高等级的生命潜流和审美潜流,因为感叹当前“文脉既隐,小丘称峰;健翅已远,残羽充鹏”,因此余秋雨欲以这部开创性的著作来为广大读者解读中国文化的演化过程。余秋雨直言“这是除《文化苦旅》之外,我最重要的作品”,并将其作为“余秋雨书系”的第一卷。
《中国文脉》以中国文字起源为引,从《诗经》讲起,涉及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楚辞汉赋及“无韵离骚”《史记》,再从魏晋时期的三曹及竹林七贤等文人雅士的诗作文采到唐宋诗词、元曲、明清小说,贯通历史与现实,交融文理与形象,号称“最好看的中国文化简史”。余秋雨认为如今的文化困境在于“修治文学史和艺术史的基本标尺”搞错了,“文脉既隐,小丘称峰;健翅已远,残羽充鹏”。对于“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种提法,余秋雨称自己是最早的批判者,“如果‘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那为什么中国从近代以来还要那么多志士仁人前赴后继为现代化而奋斗?请记住,一个民族的文化符号要进入世界语汇系统和当代审美系统,必须经过极为严格的筛选、升级、交融、解构、重构。”
在文化传承上,余秋雨还认为“好东西不必普及”,相反他担心的是,“人人都能动笔的书法村之类。遗憾的是,我们现在对文化艺术的态度有一大弊端,就是所谓‘人人皆能共享’。其实古今中外最优秀的作品都不是这样,对于中国文化史中最高等级的稀有财宝,我们应该教育更多的年轻人学会瞻仰,学会珍惜,学会保护,这就也可以了。不可能‘人人共享’,更不要人人都会模仿和‘克隆’。”(记者 仇宇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