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国斌 通讯员 李小卉
1月26日,纪念陈国钊先生诞辰100周年书画展在长沙市博物馆举行,现场除了展出陈国钊的遗作,还有其学生陈白一、李立、易图境、刘迪耕等名家的书画。其中有一幅6尺的山水画,出自刘迪耕的关门弟子、在长沙务工的刘玲之手。
刘玲和她的丈夫曾晨美,是长沙的一对外来务工夫妻。两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经过多年勤学苦练,如今已经驰骋在书画艺术的殿堂,成为“书画达人”。
2002年,刘玲经熟人介绍,离开家乡新化来到长沙,到著名山水画家刘迪耕家做保姆,照顾当时已87岁的老画家。一年后,曾晨美辞去村党支部书记的职务,也来到长沙务工,在酒楼谋得一份夜班保安的工作。
来到长沙后,看到已经87岁高龄的画家还坚持每天作画,乐在其中,刘玲好生羡慕。每天,她的工作之一就是帮刘迪耕准备笔墨纸砚,然后便在一旁静静观看,长期耳濡目染,不知不觉也喜欢上了绘画。
刘迪耕有意收她为“关门弟子”,刘玲也想试一试,不过心里颇为忐忑。在刘迪耕的鼓励和指教下,她终于鼓起勇气拿起画笔,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即使2008年患上严重的肾结石,做了右肾切除手术,她也没有轻言放弃。2010年,老师刘迪耕摔了一跤,此后便长年卧病在床,刘玲在照顾好老人的饮食起居之余,一如既往坚持作画。
凭着极高的悟性和10年的努力,她的绘画功底日益增进。2011年,刘迪耕在刘玲的一幅作品上题道:“弟子刘玲从余习画多年,天资既高,功力复到,此作在笔墨上足与余乱真矣,喜其进步之速,特题数语以资鼓励。”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曾晨美到长沙后,受妻子的影响,决定重拾年轻时在部队练过的书法。他上班时间是晚上9时至上午9时,进班做好检查水电、防盗等工作后,就拿出从旧书店淘来的字帖开始临摹,往往一练就是几个小时,慢慢领悟执笔、运笔、章法。
刚来长沙时,他每月工资才400多元,购笔墨纸的费用就花掉了一半,只好省吃俭用,执著地坚持着。没有老师指导,他就让妻子把习作带去,请刘迪耕的书法家朋友指点,妻子再把建议转述给他,他从中获得了极大的信心和鼓舞。
“练习书法这么多年,收获不少,既增长了知识,提高了素质,又充实了生活。偶尔还有朋友来求字,送给美国、台湾的友人,那时候觉得特别有成就感。”2009年曾晨美加入省直书法家协会后,作品参加了几次大型展览,登上大雅之堂,他信心更加高涨。
2012年3月,曾晨美在报纸上看到长沙举办外来务工人员摄影书法美术大赛的消息,便带了夫妻两人的作品,怀着重在参与的心态送去参赛,未料双双获奖。长沙市群艺馆还决定给他们办一个“夫妻书画展”。
如今,他们夫妻都已年近半百。他们告诉记者,书法和绘画可以使人身心愉悦,是一种享受,“不管将来能达到什么高度,只要有书画做伴,人生就会变得充实、丰富和美好。”
刘玲计划,在老师刘迪耕100岁时,为其办一个画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