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统照(1897-1957),字剑三,笔名息庐、容庐。中国近现代著名作家。山东诸城人。王统照自幼聪颖,6岁入家塾。塾师王香楠。7岁丧父。在母亲倾心教养下,潜心习读四书、五经。12岁开始接触《新体地理》《历史教科书》《笔算数学》等新课本。其间,考入县城高小,1913年毕业。1924年毕业于中国大学英文系。1918年办《曙光》。1921年与郑振铎、沈雁冰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曾任中国大学教授兼出版部主任,《文学》月刊主编,开明书店编辑,暨南大学、山东大学教授。建国后,历任山东省文联主席,山东大学中文系主任,山东省文化局局长。著有多部长篇小说。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在收集王统照史料的过程中,意外地找到了他的一幅书法。当时过程是这样的,1991年至1992年,我多次到王统照长子王济诚家(曾任山东工业大学副校长、省政协委员,当时已离休)采访。聊的话题不少,但具有史料价值的文字性的东西却一直没有看到。我反复提出,请他找一找,他却为难地说"历经战乱和文化大革命,很多东西都丢了,实在想不起还有什么有价值的遗物、资料"。
正当我已经感到失望的时候,1992年9月2日上午,我突然接到济诚先生电话:"按照你的请求,我找到几幅家父手迹,你有空来看看是否可用?"次日上午,我迫不及待骑上自行车,从位于济南泉城路的省政协机关赶到经十路山工宿舍南院。当看到济诚先生拿出几个泛黄的大信袋子,内有多幅王统照墨迹时,我激动不已,当即提出:"我去附近省委《走向世界》杂志社复印一下。"不到一个小时,我返回王家,把一沓珍贵的文物资料完璧归赵。这几件文物是:王统照书《郑振铎题重镌十竹斋笺谱跋》(另有郑振铎、王献唐为此跋所写的题记);王统照致儿子儿媳王济诚、黄超群的诗及信函;王统照临王羲之书《兰亭集序》;王统照书自作诗一首。共四件,均为王统照书法手迹。
按说这么珍贵的东西任何人都不应该借出去,所以我非常感谢先生对我的信任。见我很激动,济诚先生也倍感欣慰:"这些材料任何人都没有看到过,如:田仲济、冯光廉、王立鹏、杨洪承、姚素英等专门研究家父的专家学者,你是第一人,以后写成文章一定会吸引读者。"
1992年到现在,又是20年过去了,济诚先生如果健在也已90多岁了……
在那摞材料中,主要还是《跋》,约有1300余字,工整的楷书,无一败笔。给儿子儿媳的诗及函也有三四百字。
我看过很多有关王统照先生的回忆文章。在1991年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约25万字的《王统照先生怀思录》中,提及其书法的只有三四处。
郑振铎是最了解王统照的人之一。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郑在上海编写《中国版画史》,其洋洋万言的《长序》便是请王统照手书的。据说,王为此整整花去了一个暑假的时间才书写完成的,共40页。然因战乱,该《史》"流产"了,《长序》存放在郑的书箱20多年,早已被恶鼠咬得只剩下一半。郑说:"王统照先生的字写得很劲秀的,一手褚河南(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深得其神髓,在今日的'书家'里,他算得上出类拔萃的一位。但他从来不自己吹嘘,所以知道他'写字'的人很少。……鲁迅先生和我重印的《十竹斋笺谱》后面所附的我的一篇跋,有十多页,就是出于他的手笔。"
王统照手书此跋的日期为1941年6月27日。
著名学者唐弢先生回忆:"我的书里夹着一张朵云轩仿古笺,图像的正反面'汉大司马钩',隶体,用王献之体作说明。笺上正是王统照先生手抄的一首七律《将北归赋此以示诸友》,落款时间为乙酉,1945年。……我记起来了,那年春天,剑三先生(即王统照)脱离他正在工作的开明书店,决定回青岛去。我们几个朋友借小酒店为他饯行,他用不同书体写了同一首诗,带到席上分送大家。我得到一幅脱胎二王(即王羲之、王献之),没有逸少(羲之)的遒劲飘逸,却于浑厚中显示妩媚,的确表达了王大令(献之)'破体书'的卓绝一时的风格。"
事后,我还了解到,王统照先生当年尽管担任着文联主席、文化局长,但完全不像现在一些人没练几下子就到处题字,以期永垂青史。目前我知道的他在山东题字仅存的有青岛"鲁迅公园"、济南"山东剧院"两处。
在王统照诗集《鹊华小集》里,我们还看到这样一首诗:
凤翥龙翔溯晋贤,每从庄穆见清妍。不须字画求证明,展卷已知象万千。历劫欣还合浦珠,寒窗袪病得清娱。岂惟真识兰亭面,在握金丹可换躯。可见王统照先生对"书圣"王羲之以至古代书法艺术研究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