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 森
“刚刚结束的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评审模式比较成功,中国书协在顶层设计及项目实施方面得到了业界认同。特别要提及的是数字化技术的介入,利用科技力量促进了评审的公正与高效。”日前,中国书协展览部主任王彦在介绍十一届国展情况时,对于数字化应用做了特别的介绍。
王彦所说的“数字化科技介入”具体指什么呢?中国书协在这次国展举办过程中,在总结以往展览评审模式经验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细化了评审路径,结合书法评审的特点进行了评审软件的研发,将苹果的ISO系统与微软Windows?xp系统两相结合,对评委表决和打分环节进行优化升级,实现了评审流程的理性模式和评委个体的感性选择相融合,以及数据采集和数据管理的高效透明。评审过程的数字技术应用和数据化管理,一方面护持了评审“公平、公正、公开”的尊严,抵制了人为拉票、作弊等不良操作的可能,客观地反映当代书法创作水准;另一方面,对国展评审数据的研究分析也将进一步挖掘数据背后所蕴藏的价值,为建立信息资源、优化国展模式、预测未来趋势等提供理论依据。
其实,中国书协关于国展评审工作的数字化探索始于2007年,历时8年的不断完善,如今正在逐步建立起一套全方位多角度、有行业观照价值的评审体系,并得到了书法界相关专家的肯定与支持。第十一届国展评审中数字化技术的介入,主要体现在登记退稿系统和评委评审系统两个方面。其一,通过数字化应用,中国书协在本届国展中首次独自完成了收稿、退稿的登记工作。来稿登记系统录入投稿作者的身份信息等数据,准确记录每位投稿作者的详细情况,并设置程序对收到稿件的作者自动发送信息。其间,还对每位作者的作品进行图像采集,实现图片库和信息库的各自独立,同时也支持两库的信息关联、调取和锁定,形成完整的数据管理。其二,本届国展针对不同评审阶段的特点和目标,通过数字技术采用了不同的票选方式:初评评审阶段使用表决器,分初审、交叉复查与终审三步审核,实现评委个体审美与评委会民主集体表决相结合的评审模式;复评、终评阶段使用投票和打分系统,评委之间独自打分,不作交流,以评委集体的眼光决定作品的上下,将高水平的作品遴选出来,细化评判结果,力避遗珠之憾。
对于中国书协评审改革工作,王彦表示,科技的介入已然成为本次国展的一大助力,并将努力深入和加强,包括信息渠道的架设和自媒体功能的拓展。中国书协在数字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将不断汲取经验和教训,运用科技手段,针对不同类型、不同类别的展览采用不同的评审模式与机制进行监督和运行。通过系统化信息构架,改革繁杂冗长的投稿进程,探索实现网上报名和线下报名同时进行,并运用数字化科技对每位投稿作者设定终身报名号,记录每位作者的登记信息和作品评审情况,方便快捷地掌握更为准确的信息范本,提供较为理性的学术数据,及时进行工作思路的调整,将数字化科技应用逐步深入到中国书协的下一步工作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