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南宗五祖白玉蟾无论在道教还是文学方面的成就都是海南历史上的一座高峰。在南宋至明代以前,白玉蟾是海南最有影响的历史人物。白玉蟾的诗词及书画艺术至今仍是海南的历史标杆,他那空灵蕴藉、清新奇特的诗词风格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前人评价他“先生嘻笑涕唾皆为文章,下笔辄数千言,不假思索”。(姚鹿卿《庐山集序》)“真草篆隶,心匠妙明;琴棋书画,间或玩世”。(留元长《紫元问道集序》)
然而,这位自称“海琼子”、“海南白玉蟾”的一代闻人,虽出生海南,却至今无人能彻底弄清他的生卒年月,他的生死日期至今仍是一个待解的谜团。
道教南宗五祖白玉蟾,他的生死日期至今仍是一个待解的谜团。关于白玉蟾的生年,历来有两种说法:生于南宋绍熙甲寅(1194年);或生于南宋绍兴甲寅(1134年)。两者相距整整一甲子(60年)。这里,根据笔者的发现与推测再作些补充。
主生于绍熙甲寅说者居多
主绍熙甲寅说者,根据在于白玉蟾最为宠信的徒弟彭耜所写《海琼玉蟾先生事实》一文。该文称:“先生姓葛,讳长庚,字白叟。先世福之闽清人……生于琼,盖绍熙甲寅三月十五日也。”
主绍兴甲寅说者,根据在于清人彭竹林所写《神仙通鉴白真人事迹三条》,该文称:“玉蟾,本姓葛。大父有兴,福州闽清县人,董教琼州。父振业,于绍兴甲寅岁三月十五日,梦道者以玉蟾蜍授之,是夕产子,母即以玉蟾名之以应梦。”
就目前学术界的观点而言,主张绍熙甲寅,即生于1194年说者较多。
白玉蟾于南宋嘉定年间结识自号“懒翁”的浙江金华人苏森。苏森为苏东坡的弟弟苏辙的第五代孙(玄孙)。苏森曾于南宋开禧丁卯(1207年)重刻刊行苏辙的《栾城集》,时任朝奉郎、权知筠州军州事。两人一见如故,诗词唱和,往来密切。白玉蟾写有《懒翁斋赋》,其中写道:“自嘉泰间,收筠阳时,翁既乞祠,逮作衡阳侯,复有武夷归隐之请。盖懒翁无意于仕,而宦情如秋,故于缙绅间,无苞苴从臾之欲,所以龙蟠而不雨也。翁今已过从心之一年,宜乎尤懒于前,而投闲终老于水堆中矣。翁有金华之浮家,即其先侍郎之故庐也。”
这一段文字说明,苏森自筠州知州任上罢任之后,又曾上章求作退闲性质的“祠官”(即提举某某观之类),因不遂其请,又当上了衡阳知州之类的官。最后请求归隐武夷山。苏森在金华有家,那是他的先祖苏辙等留下的产业。这其中有一句话应注意:“翁今已过从心之一年。”这是说,苏森此时已经是71岁的老人而白玉蟾此文作于“嘉定丙子(1216年)初夏十有五日”。则苏森当为南宋绍兴乙丑(1145)年生人。而白玉蟾当为22岁。因为两人之间有如此大的年龄差距,所以白玉蟾在另首《赋诗二首呈懒翁》中有句云:“懒翁老白结忘年,秋入淡烟疏雨天。”,这是说,白玉蟾与苏森此时结为“忘年之交”。由此定白玉蟾生于1194年是有其著作为证而比较可信的。
生于绍兴甲寅论者的疑点
而定白玉蟾生于绍兴甲寅(1134年)论者的根据,其中有一点是白玉蟾在武夷山修炼时曾与南宋理学家朱熹有过交往。在白玉蟾的诗文集中,有一篇《武夷重建止止斋记》,里面提到“是庵背倚幔亭峰,面对虎啸岩。左则天柱峰,右则铁枧嶂;入去不数举武,则有朱晦庵仁智堂”。朱晦庵仁智堂即朱熹讲学的场所。另外,白玉蟾的集子中还收有《朱文公像疏》、《赞朱文公遗像》,论者据此断定,白玉蟾与朱熹同时,生于绍兴甲寅是“可信的”。按朱熹生于南宋高宗建炎庚戌(1130年)卒于宋宁宗庆元庚申(1200年),应比白年长四岁。
关于朱熹与白玉蟾的“交往”,我补充一例。明代都穆《都公谭纂》卷下有一则记载:“朱晦翁居白鹿洞,与白玉蟾善。一日登山值雨,有田父举手指空,雨为之不濡。门人问曰:‘何术也?’翁曰:‘偶然尔。’他日,翁患膝创颇剧,玉蟾取水为洗之,随手而脱。翁惊,再拜曰:‘师何神哉!’玉蟾曰:‘偶然尔。’翁大惭,然终不穷其术。”
此则记载如果属实,则白玉蟾与朱熹同时应无可疑,即可证其出生于“绍兴甲寅”,而说他出生于绍熙甲寅(1134年)的话,至朱熹死时(1200年),他年仅六岁,还未拜师,岂能学会道家法术,为朱熹治伤?然而,考朱熹在庐山白鹿洞讲学,时当南宋孝宗淳熙己亥(1179年),朱熹任南康军知军兼内劝农使时,至淳熙辛丑(1181年)即离开,时间不过三年。而在白玉蟾的诗文中提到他曾经游历庐山而有明确时间记载的是《翠麓夜饮记》一文,该文首句:“戊寅之春,清明后三日,有客白玉蟾来自琼山,游于庐阜之下。”若以其生年为绍兴甲寅计,“戊寅之春”当为南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此时距朱熹知南康军尚早二十多年,两人根本不可能在庐山相聚;再以白玉蟾生于绍熙甲寅计,“戊寅之春”当为南宋宁宗嘉定十一年(1218年),此时朱熹逝世已十八载,更无相聚之说。所以上述明人都穆的记述并不可靠,仅属无从稽考的传闻而已。同样,朱熹在武夷山筑“筑武夷精舍”,事在孝宗淳熙十年(1183年)前后,而白玉蟾写《武夷重建止止庵记》,文内明署“嘉定丙子(1216年)”,此时,朱熹已经去世十六年,所以白玉蟾上山时,看到的仅是遗迹,所写的仅是赞“遗像”,均不可能成为两人在武夷山相处的证据。
白玉蟾“三十六岁死”成悬案
所以关于白玉蟾的生年,应以1194年为较可靠,证据也较充分。但关于他的死,则又聚讼纷纭,莫衷一是。
他的爱徒彭耜在《海琼玉蟾先生事实》中说:“绍定己丑(1229年)冬,或传先生解化于盱江,尝有诗云‘待我年当三十六,青云白鹤是归期。’以岁计,似若相互。”就是说疑他三十六岁死,但又说“逾年,人皆见于陇蜀,又未尝死,竟莫知所终。”既然“莫知所终”,那么定为“三十六岁死”也就成为悬案,于是有的论者又寻出诸多根据,有说他九十六岁死的,有说他活了一百多岁,甚至更长。这里我引南宋著名学者刘克庄在《后山诗话》卷二中的一则记述:“黄天谷,名春伯;白玉蟾,姓葛名长庚。皆自言得道,后死乃无他异。二人颇涉文墨,所至墙壁淋漓挥扫,能耸动人……(黄)尝访蟾,值其出,题壁云‘怪访怪,怪不在。茅君山,来相待’。”也有论者引刘克庄《后村集》卷二十四,谓黄天谷仅活到六十岁,而“蟾犹夭死”。按刘克庄生于1136年,比白玉蟾年长(用生于绍熙甲寅说),死于1269年,他与白玉蟾等道人相识,又曾亲闻其逝,并说他“后死乃无他异”,即所谓“得道升仙”之类均属妄言。则白玉蟾最多不能活过1269年,即超不过七十五岁,何况刘还说他“夭死”(早逝),则他仅活了三十六岁,也是基本可信的。
白玉蟾十岁前后即离开海南,十八岁时在罗浮山从陈楠学道,此后一直“云游四方”,没有再回海南的踪迹可寻,尽管他在诗文中始终眷恋这一生身之地,将自己视为海琼子,却以三十六年的人生脚步消失于大陆的山川云烟之中。所以关于他曾在海南儋州的松林山、定安的文笔峰等处“修炼”过的说法,仅能看作是海南父老对这一旷代奇才的景仰与尊崇。(文\本刊特约撰稿 林冠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