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从藏家手中收得包括“罗汉”禅机图在内的一套五个组件。看到这套组件时,精致无比的样态,引发了郑钦升对历史的好奇。文物收藏家商承祚先生看到这幅藏品,在一张白纸上写下“陈琯”二字后说:沿着这个人的名字去挖掘这组藏品的内涵,对于海南,我相信它如果能回归海南,十年后定会彰显更大的价值。
云海禅心,百年流转。
2013年春节,海南省海口市博物馆展出了一幅古代书画珍品——六屏条“罗汉”禅机图。说它不凡,不仅是因为它所蕴涵的价值,其背后更有一段往事。
专家鉴定后写下“陈琯”二字
郑钦升先生27年前第一次见到“罗汉”禅机图时,十分震惊。该图分6件,每件8平方尺,共48平方尺,为古代书画中的大幅作品。6幅罗汉图古朴生动、各具形态,或盘膝端坐,研读佛经;或跏趺静坐,凝神思考,或袒胸露腹,笑容可掬;或怒目圆睁,表情威严。
郑钦升当初从藏家手中收得包括“罗汉”禅机图在内的一套5个组件,除了禅机图之外,还有一个墨砚,一个玉印章,一个玉钵,一个刮痧所用的玉石片。看到这套组件时,精致无比的样态,引发了郑钦升对历史的好奇。
两个月后,郑钦升带着这套组件,到广东中山大学拜会我国著名的文物收藏家商承祚先生。在当时,商承祚已是国际权威学者、文化名人,也是中国古文字学研究的奠基者之一,尤以甲骨文和战国文字考释见长,卓然成家。见到年轻人的执着求教,商承祚先生用了2天时间来研究这套藏品,最后,在一张白纸上写下“陈琯”二字,并告之郑钦升,“你可以沿着这个人的名字去挖掘这组藏品的内涵,对于其他地方,这些组件可能算不得什么,但唯独对于海南,我相信它如果能回归海南,10年后,定会彰显更大的价值。”
海南知名书画家、海口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符史雄也分析认为,陈琯笔下的“罗汉”禅机图,人物形象富有神韵,充分体现出了中国古典文化精神,不仅证实了陈琯本人的文化艺术造诣,也表现出了其对书画研究的执着精神。
因为没有专业收藏条件,近年来,人到中年的郑钦升十分担心罗汉图会因自己的保护不力而受损,也更是因为身为海南人,有着对传扬海南文化的终身心愿,2012年底,有感于海口市博物馆的真诚馆藏之意,郑钦升决定将“罗汉”禅机图交由海口市博物馆保存。
收藏“罗汉”禅机图本为助学
当初是一次偶然的机缘,郑钦升与这幅六屏条相遇。
1980年代初,原本在机关单位上班的郑钦升,带着青春创业的理想,毅然辞职下海经商。1986年,在新疆做梅花金生意时,遇到了一位收藏界的朋友,听说郑钦升是广东省临高县人,便提及一位青海藏家的这组珍品套件,而这套藏品与广东福建一带有着很深的渊源。
这位藏家原是北京一世代书香之家的后人,文革时期到青海插队,家中长辈不忍心让自己的孙辈在苦痛中受折磨,冒着极大的风险,悄悄托人带出家中这套祖上传下的藏品,交给孙儿珍藏,希望将来变卖后帮助孙儿海外求学。郑钦升想到了自己少年时在生产队劳动的艰苦,心生共鸣,收下了这套藏品。
此后20多年的时间里,郑钦升边做生意,边四处踏访,足迹遍及安徽、福建、浙江、台北……“罗汉”禅机图为陈琯真迹,愈发得到证实。
陈琯孤品彰显海南文化
提起陈琯,就不能不提到他在海南的一段为官往事。
福建省宁德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有关人士介绍,据记载,陈琯由岁贡授江南凤阳府太和县(在今安徽省太和县)时,为太和县编纂第一部县志。之后,历官徐州砀山县教谕、代理萧县县令,后任广东琼州府会同县令,均有政绩。
根据史志,“海南盛产槟榔,收入颇丰,上官欲按株征收捐税,而槟榔以果定产,产量不稳,以株计征不利百姓。陈琯在任会同县令时,抗议止之,事遂寝,海南百姓赞琯德政。陈琯任内,政通人和。”
陈琯一生为官清廉,辞官归故里之时,行囊空空,回乡的旅费都没有着落,是依靠道府和司理各官员捐助他一些银两作盘缠,才能回到故乡,因其清廉,海瑞曾为他撰文。
万历十七年(1589年),陈琯与宁德县令舒应元历经一年零四个月,编成《宁德县志》,现存于南京图书馆;而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的刊本,则藏于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傅斯年图书馆。
对海南文化史颇有研究的海口市博物馆馆长张健平认为,“陈琯在琼任职时,在海南做了很多的实事,而他个人的书画作品存世极少,这套‘罗汉’禅机图应是海南目前已知的保存最完整、历史最悠久、篇幅最长、艺术价值极高的古书画作品之一。”
目前,“罗汉”禅机图已由海口市博物馆向国家文物局申报国家一级文物。数百年来,“罗汉”禅机图穿过历史的长廊,越过山水迢遥,最终寻回了海南这方净土,任光阴交替流走,将继续独然静听岁月流淌的声音。 (文\海南日报记者 杜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