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保护、书画打假,路在何方?
特邀主持:高鸿
主持人语
近期国家版权局为了规范书画市场,已将书画打假纳入国家打击侵权盗版的专项行动之中,拟重点查办一批扰乱书画市场秩序的大案要案。国家版权局副局长阎晓宏同时表示,著作权修法应该在法律上提高执法部门的羁押权和处罚力度。此外,一些业内人士就此也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对书画打假的呼声越来越高。
有史以来,书画赝品一直依附着买卖双方的利益而层出不穷,继而成为书画市场的主打“产品”,尤其是在书画市场的运作模式日趋成熟的今天更是如此。而面对如此庞大的投资者,不管是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书画家本人,还是书画经销商,都是捉襟见肘的——不能“再生产”的已故古今名家就更不用说了。赝品制造者正是瞄准了这一连上帝也束手无策且充满诱惑、欺诈、诡秘的市场格局,堂而皇之地挺进市场,并以其“货源充足”的绝对优势填补了玩家的购买欲和市场份额。故此,“愿打愿挨”也就成了书画市场买卖双方默认的游戏规则。
客观地说,赝品的介入构成了书画市场的神秘性、趣味性、风险性以及“说是就是,不是也是;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的诡秘性。书画市场上的“几人欢喜几人愁”无异于搏击股市的感慨——其乐无穷,其悲也无穷。然则,喜者也好,悲者也罢,对“吃一堑,长一智”和“失败是成功之母”的认识和体会几乎都是深刻至极和深信不移的,而且也同样是“在劫难逃”地有着一段羞于言表且不堪回首的“血泪史”。
在我看来,书画打假只寄希望于行政手段和法律法规,显然不太现实。
好几次我问一些玩家:“假如书画市场销售的全都是名家真迹,尔等将作何等观?”客答:“果真如此,信无玩家‘淘金’之说了,鉴定家也就无存在之必要了。”我又以同样之问质之商家,客复我:“古来书画市场有‘要想在古玩市场站稳脚跟,非读懂半部《论语》不能办’之谓,尽置真迹,何来玩家?我等又何来利润?乐趣何在?风险何在?尔虞我诈属无奈,沙里淘金才是真谓。我们商家的名品真迹也是‘淘’来的。在古玩市场不交昂贵的‘学费’而能入行,古来无有。”看来我给书画市场作的所谓“愿打愿挨”的游戏规则的定位并未说错!只要眼力好,是不愁在古玩(书画)市场“淘”不到宝的。
当然,练就能辨真假的好眼力信非易事。首先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经济承受能力和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只有经历无数次的回收“垃圾”和不理论的“愿打愿挨”,才有可能“久病成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