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鹏举[微博]
经常有人问我,练了好几年的毛笔字,把笔划写得很规整、一个个排列得很整齐了,为什么还不能说是书法呢?这个提问其实包含几个问题。首先是毛笔字的教学问题。毛笔字的教学是一个长久以来形成的经典体系。通过对历来具有规范意义的书法作品的综合分析,主要是通过对每个字的字体结构、笔划,和笔锋的起止、运行的分析,形成了毛笔字教学基本框架和行之有效的传承方式。应该指出,毛笔字教学,是功德无量的事。因为有这样的教学,一代代中国的孩子,都可以和有机会把中国字写得端庄方正、温文尔雅。中国字或许和世界上出现过的所有文字都不同。中国字是中国人所以被称为中国人的起点。中国字从它出生的时候起,就确定了中国人的文化走向和文化情怀。中国字的结构、笔划是一种深入人心的象形,一种中国人为人为文的不容置疑的端正和温文。不管过了多少年多少代,中国人都可以从这样的中国字里,找回中国人共通的遥远记忆。有了这个起点,中国的孩子开始成长,经受历练,最后都有机会完成一个大写的人字。因为中国字重要,因为中国字的美丽总是被毛笔表达得很真切,所以历来的中国人都指望自己的下一代,能写一手美丽的毛笔字,能把中国字写得很端正很温文。怎样才能完成这样的心愿呢?就是从一个个字写起,把一个个字先写好。毛笔字代代相传的教学是很成功的,可以说做得很伟大,在毛笔字作为主要书写工具的漫长岁月里,无以计数的中国人把中国字一个个都写得很好。
第二个是毛笔字的使用问题。中国字的使用历来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非公文的书写,一种是公文的书写。自然,前一种情况出现得早。譬如在先民的彩陶上,已出现了中国字,早期的象形文字。后一种情况出现得比较晚,到了秦汉以后,尽管同时存在非公文的书写,但是公文的书写无疑已经成为主要的书写。很有意思的是,这两种情况的消长,表明中国字字体的行进,是从草书到行书再到楷书的。公文和非公文书写的区别,同样是端正温文,但是前一种着眼和着力在实用,后一种更多是率性和心情了。毛笔字的使用问题,和前面说到的教学问题,很明显出现了不一样的行进过程。在毛笔字的教学上,时时被提醒的是:要先写楷书,再学行书,然后是草书。有个著名的比喻是:首先要站稳了,才能行走,才能奔跑。这个在毛笔字的教学中习以为常的道理,在毛笔字的使用过程中,却是站不住脚的。中国人的毛笔字恰恰是先奔跑,再行走,然后慢慢站定的。这个区别说明什么呢?首先说明,回溯过去的艰难。基于这种艰难,毛笔字的教学,由近及远,回溯昨天。很智慧,也很确切。接着又说明,毛笔字的教学只是一种教学的方法,只是引导学生走向毛笔字,只是教学毛笔字如何入门,和毛笔字本身所拥有的内涵和幅员,相去很远。毛笔字教学历来注重的“先站稳”,注重一个个字单独的站稳,一个个字像冰糖葫芦那样排列的站稳,所能展示的毛笔字的美丽,只是一种接近公文的书写。只是一种可以称它为“毛笔字”的字,但不是所谓的书法。
现在可以说到毛笔字的本原问题,也就是书法的问题了。坦率地说,历来毛笔字的教学难以触及到书法问题。单个字的端正、温文,就像演员在戏台上的一个亮相。然而一出戏,不只是演员在戏台上纹丝不动的亮相。戏是要动起来的,戏中人是要有交流的,一出好的戏,是风云际会,是心领神会,是咫尺千里,是一时万古。书法和戏其实是一样的。历来被称为“书法教学”的毛笔字教学,很难承担这样的使命。这不是毛笔字教学的过错,而是在漫长的日子里,大家误会了,误以为毛笔字就是书法。历来出现过的毛笔字,只有一部分是书法。从公文书写和非公文书写两种情况来看,前一种里面可以归在书法的,要比后一种少得多。同一个书法家,他的好作品大都出在非公文书写里。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稿》、苏东坡的《寒食帖》,历来被认定是天下第一、第二、第三行书。这三件作品都是非公文书写。同样是毛笔字书写,有的可以认为是书法,有的只能说是毛笔字。那么书法到底是什么呢?书法其实也只是端正和温文。端正和温文,是中国人的文化走向和文化情怀。文化走向,在毛笔字教学中可以体验。文化情怀呢?就不是毛笔字教学容易触及的了。文化情怀,是每个中国人,需要通过漫长的人生去慢慢体验和渐渐成就的。同样用毛笔写字,有的成为了书法,有的只是毛笔字,所有的原因,只在文化情怀的不同。说到这里,可以用一句话回答本文开头的一个问题了,那就是:书法是一种情怀,而毛笔字只是一种写法。
201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