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江山雅韵 藏丹青真香
———浙江省艺术品经营行业协会副会长金通达谈理性收藏
一家之言
艺术品市场经历过一场轰轰烈烈的火爆行情之后,从去年开始,迅速扩张的态势日趋平缓,无论是画廊还是拍卖业,成交量出现了明显的回落,一部分经营单位与收藏爱好者对艺术品市场的前景产生了担忧和迷茫。当前艺术品拍卖市场的主要问题是什么?现在国内的经济情况对艺术品市场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如何理性应对市场的变化?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宁波资深书画藏家、浙江省艺术品经营行业协会副会长金通达。
“新加坡”拍卖会累及多方
金通达认为,“拍假”和“假拍”是当前艺术品拍卖市场最突出的两个问题,犹如两个毒瘤,严重地损害了市场的健康发展。
各地都有那么一些拍卖公司,虽然取得了相应的资质,却并不具备拍卖艺术品的能力。那些名不符实的公司,征集不到真迹,于是就抱着“敲下榔头就赚钱,卖了出去不负责”的态度,知假拍假,把拍卖会办成了“膺品大卖场”,如经常遇上的一些小型拍卖会,差到全场几乎找不到一件真迹的都有,业内人士戏言为“新加坡”(即新、假、破的谐音)拍卖会。
更有甚者,有些拍卖公司完全依靠“出租资质”过日子。不管是谁,只要交上一笔钱,就可用该公司的名义举办拍卖会,如此“短期行为”,其诚信度可想而知!而一旦发生纠纷,则可能会累及多方,造成严重的后果。现在的拍卖公司多如牛毛,拍卖会遍地开花,都有生存下去的可能吗?答案是否定的。严格把关,杜绝假拍是艺术品拍卖的立足之要。
在这个行业里,卖假历来都是暗地里干的事。而如今却大有“公开化”及“普遍化”的趋向,这种现象的蔓延,应当引起各方面的重视并采取必要的措施。
另外,现在拍卖公司收取的佣金偏高,大多数已从原来单向收取10%提高到15%,买卖双向加起来达30%,无形中增加了交易成本,影响到市场的活跃度。
精品并不会以低价搏市场
当前艺术品市场回落原因何在?金通达认为,上涨过快、炒作过度、泡沫过多,是其症结所在。细水才能长流,慢涨才会持续,大起必有大落。人为疯狂的投机炒作,只会危害市场并祸及市场的参与者。不过,尽管当前艺术品市场整体有所调整,但局部热点仍然不断,而且有一部分名家精品的价位依然相当坚挺并有一定幅度的上升。
艺术品市场经历涨跌起落,但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目前国内艺市容量还不大,行情火爆时,年交易量也不过数百亿元。当前国内城市化建设脚步日夜兼程,基础建设如火如荼,只要任何一个领域流出一点,艺市这个“池子”的水就会满起来。我国艺市空间依然广阔。此外,由于艺术品的不可再生性,随着收藏队伍的不断扩大,其需求将始终大于供给,一些虚高的东西可能会回到合理的价位,而大量的艺术精品并不会以低价来冲击市场。
市场调整是坏事,但也是机遇。过去,古董字画圈里有一句行话,叫做“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意思是行情不好时,可以三年不做生意,一旦行情好起来,可以把以前三年没赚的钱都赚回来。艺术品市场也有起落,作为古董商,就要“守得住”。首要的一点是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特别是专业知识。现在许多画廊和拍卖公司只知道作品的价格,而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鉴赏能力,这会对艺术品交易带来许多不利。
而对于收藏者来说,可适时积极吸纳一些以前价格上涨时无力购入的艺术品。艺术品市场从来就是眼力和实力的比拼之地,提高眼力和增强实力,这是当前着手要做的事情。
玩专题性收藏事半功倍
善学才能善藏。学习要有一定的“深度”,要专。就字画而言,别以为仅仅记住一些名家的生平就够了,要深入地了解各自的艺术风格并能辨别真假不是容易的事。慧眼不可能与生俱来,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学习磨练的结果。
另外,一个人的财力是有限的,要把有限的财力投入到无限的收藏中去,应该有所选择,有所取舍,即事先要有一个设计和构想。收藏的项目相当广泛,可包括字画、瓷器、玉器、钱币、碑贴、印章、古砚、古墨、紫砂等等,每一项还可细分,如字画从形式上分有山水、花鸟、人物、走兽等;从年代上分有明清、近现代、当代等;还可细分如专收仕女、佛像、四君子、鞍马、猿猴、鳞介等各种书体,或某一个画家、某一画派的作品等,不一而足。这种专题性收藏,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这些都要从实际出发,建立在“量力而行”的基础之上,这个“力”,既是指财力,更是指智力,也就是说,既要“看得懂”,还要“买得起”,两者缺一不可。
古董商也应搞点收藏。古董商跑得多,见得多,经手的东西也多,但时常会犯一个错误:难得到手一件精品,因为有点钱可赚,“扒层皮”就轻易转让出去。这样做往往得不偿失。尽管藏品也需要流通,藏家也不可能只进不出,但这种流通应当是有限度的,应当区别对待,要有利于藏品质量的提高。
记者 黄银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