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3月20日消息:据《劳动报》报道,“今天书画界的情况,论创作,今不如昔;论鉴定,今不如昔;但论作伪,昔不如今,而且大大地不如今。”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徐建融曾说。自唐代以来,收藏和造假就伴随而生,并一直延续至今。
现代印刷、化学、机械等技术的进步,也间接促进了造假行业的技术革命,导致一些以往的鉴定手段失效,寻找新的鉴定方法成为当务之急。
遭遇新“技术问题”
2011年时,藏家杨先生在南京某拍卖行看中了一张李可染的作品,自己不是很有把握,“于是我把作品照片发给了研究李可染的专家,得到的回复是100%是真的。于是我就花了几百万元买了李可染的这幅作品。”
“取回拍品后,在自然光下打开一看,发现情况不大对。”杨先生要求拍卖公司退画,但拍卖公司否认了是印刷品的可能。杨先生将这幅字画送到相关技术部门进行鉴定,后来发现是印刷品。杨先生找到该专家,得到的回答是:“从图片来看,这张作品100%是真的,至于是印刷品还是原作那是另外一说。”最后,藏家将拍卖行告上法庭,至今这件事情尚未有结论。
书画复制技术的进步让很多鉴定专家都措手不及。“现在在北京就有很多电脑复制、打印的东西,这些是很多博物馆的老专家之前所没接触过的,如果按照老的鉴定方法去对图章、气息、神韵,查著录等等,都已经失效了。”湖南省文物鉴定专家李智勇说,现在吴冠中的油画或水粉都可以打印出来,而且具有立体效果,现代科技已经到了肉眼无法达到的地步,“我们以前就是靠眼睛,靠手摸一摸就可以知道,现在靠鼻子闻,靠耳朵听。”
造假已经高科技化
在百度中输入“书画+造假”,得到了724000个结果,足见书画造假已经不是一个新问题,这也是艺术市场被认为“水很深”的重要原因。“以前的造假,如果说是造伪者直接地用水墨来造假,相对来讲如果你认真分析的话还是能看出来,但是科技的进步,(让造假)仅凭视觉很难判断。”收藏家朱绍良说。
不同于以往人工造假的方式,利用现代科技的书画复制程序是首先进行扫描,采集数据后输入电脑;随后把电脑显示的颜色转化成印刷色系,即黄、品红、青、黑四原色;最后就是控制墨滴分布,打印作品。在印刷过程中,颜色、位置都由电脑程序控制,非常细致。
据了解,2008年颜料喷墨印刷设备由美国惠普公司研制出来,它使用的颜料墨与书画作品使用的颜料更为相似,可直接印刷在无涂层的宣纸上。微喷技术使得墨点细小,印刷作品的墨点很难被观察出来。“专门的制假机构还会选择使用印版印刷。他们通过激光制版,再利用相关技术消除网点,使检测方法抓不到把柄。”长期从事印刷的林诒洪说,“而且书画印刷最重要的是打印机和软件,一台普通的打印机成本在四五万元,软件仅需千元,投资的门槛非常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