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立新
最近,《青峰草堂师友墨缘》册页由商务印书馆[微博]线装出版,共收录了上世纪三十四位著名学者的墨迹和绘画。从这些灿然可观的学者书法作品中,我们可以一睹那一代学人的文化修养和宏阔眼界,以及从中折射出的他们深厚的生命情怀。
“青峰”是我国著名史学家、教育家柴德赓教授的字;“青峰草堂”为其昔日在北平寓所的书斋名。
柴德赓(1908—1970年),浙江诸暨人,1929年考取北平师范大学历史系,师从陈垣先生。先后担任四川白沙女子师范学院副教授、辅仁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1955年,赴江苏师范学院(苏州大学前身之一)创建江苏省属高校第一个历史系。“文革”开始后,柴德赓教授遭到迫害,于1970年初在农场劳动时心脏病突发不幸去世。
柴德赓教授一生交友众多,在学术界享有较高声望,书法造诣也高,生前常与学界同仁诗词唱和,互赠书墨。《青峰草堂师友墨缘》即收录了上世纪中叶一代文史名家为其题赠的诗词翰墨,计有:陈垣、柳诒徴、顾颉刚、张子高、周祖谟、沈尹默、马叙伦、汪东、余嘉锡、尹文、邓之诚、黎锦熙、爱新觉罗·溥伒、邓以蛰、启功、陈乐素、沙千里、张宗祥、魏建功、顾随、夏承焘、贺培新、萧璋、唐兰、刘乃和、史树青、赵朴初、王起、谢国桢、吴研因、吴白匋、陈迩冬、沈兼士,此外还附有柴德赓教授的两帧墨迹。可谓洋洋大观,极一时之盛。将那么多名家墨宝萃于一编,实属难得。尤为珍贵的是,书中还有北平师大校长、注音字母创始人黎锦熙教授用注音字母与汉语对照书写的书法。这次商务印书馆以宣纸精印的专辑形式,充分展示作品原貌,并加注释文,对于学界可补充学术研究之史料,对于广大书法爱好者也可满足鉴赏学习之需要。
在这三十四位著名学者中,有以书法名世的书坛大家,如沈尹默、启功、赵朴初等人;其他诸人,于书法亦各擅胜场,其作品含蓄蕴藉、雅正中和、才气纵横,均洋溢着浓浓的书卷气,不仅新人眼目,且令人味之不尽。惜其书名多为文名所掩。客观地讲,相对于他们所从事的经史之学研究,书法只不过是他们治学之余的“学之余事”。虽然他们中的许多人并未自期为书法家,但他们却取得了令当今书家望尘莫及的艺术成就。这看似无心插柳之举,其实却是进入书法艺术殿堂的不二法门。
上述这三十四位学者不管他们是否以书法名世,皆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学识修养,其“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间”(黄庭坚评苏东坡书法语)。
中国古代对书法家的评价一贯主张“先文而后墨”。苏轼论书诗云:“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明初画家王绂在《书画传习录》中道出其中真谛:“要得腹中有百十卷书,俾落笔免尘俗耳。”一幅好的书法作品,不仅体现于有形的点画、结体、章法及其师承、流派、风格这些笔墨功夫中,也能体现在书者那无形的只可意会的文化底蕴、学识修养和艺术趣味上。这些无形的艺术气息在作品中流露出的就是“书卷气”。“书卷气”就是文人气息,是文人精神的呈现,是文人审美情调的折射。“腹有诗书气自华”,书卷气来自书卷,来自读书和学识修养;不读书则无从谈书卷气,书读得不多则散溢不出书卷气。一个人学识修养的深浅,往往决定着其书法作品艺术水准的高下。“一身书卷气,出手翰墨香”,在书法的研习和创作中,对“书卷气”的追求,就是要不断地提高学识修养,舍此别无他途。故清末民初的著名学者、书法家杨守敬说:“胸罗万有,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古之大家,莫不备此,断未有胸无点墨而能超轶等伦者也”。
中国书法是在与中国文化的互动关系中呈现出持续发展的艺术,这种唇齿相依的关系使得中国书法体现为文化性和精神性的特征。可是,在当代书法的发展中,书法越来越远离文化和精神,徒存一些表面的形式。在展览、活动表面的轰轰烈烈之后,人们很难看到书法与中国文化和人文精神的关联。当代日益浓厚的职业化书写,已使书法在日渐技术化的过程中沦于工艺化,书法的人文和精神内涵日见苍白,书法已从广阔的文化、精神领域退到纯粹性书写,追求外在的形式感与点画的视觉刺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禅境”、“萧散”、“中和”、“清静”、“自然”、“澹泊”的审美意象已荡然无存。从《青峰草堂师友墨缘》这些弥足珍贵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当代书坛“文化贫血症”的症因,也看到了当代书家与前辈学人的巨大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