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禅求悟 我自我法
——近现代中国画大师蒋雨浓诞辰105周年访谈录
6月26日,正值中国近、现代著名画家、书法家及文学家蒋雨浓先生诞辰105周年纪念日,社会各界纷纷怀念蒋公,共聚京城举办了笔会座谈纪念活动。书画、戏剧影视、文学教育等各领域老艺术家到访参与。记者亲赴现场,在活动结束后采访了蒋雨浓先生后人及各界友人嘉宾。
6月26日,正值中国近、现代著名画家、书法家及文学家蒋雨浓先生诞辰105周年纪念日,社会各界纷纷怀念蒋公,共聚京城举办了笔会座谈纪念活动。书画、戏剧影视、文学教育等各领域老艺术家到访参与。记者亲赴现场,在活动结束后采访了蒋雨浓先生后人及各界友人嘉宾。
关于蒋公雨浓
蒋雨浓(1908--1986),原名蒋鑫瑞,又名蒋贞、蒋云波,自号野叟、在家僧、残花老人。河北唐山玉田人。近、现代著名国画家、书法家及文学家,一代中国画宗师,抗日爱国人士、出版人,人称当代八大,受邀全国政协委员、前唐山市政协委员。
蒋雨浓早年致力于工笔花鸟、文人画,晚年于大写意取得突破性成就,形成逸格花鸟画格调。蒋雨浓以“禅”求“悟”, 擅“舌、指、画”三绝,在艺术上崇敬前人,对艺术流派包涵有如虚谷,推崇青藤、石涛、八大,但不自缚,师法造化,锐意创新,秉“我自为我,自有我法”,终达“随心所欲、自然天成”艺术之高境。
蒋雨浓出生书香门第,5岁学书,7岁学画,14岁时反对包办婚姻只身到北京,曾被推选为进德中学、文治中学联合会主席,组织学生进行抗日爱国运动。22岁出版《书法津梁》一书,后在傅作义将军处作画。1936年,作为大帅掌印官的蒋雨浓参加绥远抗战,取得中国抗战史上第一次胜利——百灵庙大捷,战后傅作义主持追悼大会,蒋雨浓起草祭文、书写挽联。
29岁在北平经秦仲文介绍加入中国画学研究会。三四十年代已享誉京华及东瀛日本,曾在中山公园中山堂、前门箭楼、王府井、琉璃厂、荣宝斋、清秘阁,天津艺林画社等地多次举办个人画展,常与画家张善孖与张大千兄弟、周养庵、于非闇、徐燕荪、王雪涛等切磋画技;常与齐白石先生交流作画感受,并得到齐白石、潘龄皋、周作人等爱国人士协助,创办爱国民族期刊《塞光半月刊》,以倡议大西北开发建设和关心西北人民生活;时与王青芳、白铎斋、李苦禅并称“京中四怪”。
由于家族历史原因,蒋先生在解放后到文革期间遭受迫害,文革后平反。 1981年,全国政协邀请其加入全国政协委员并颁发邮寄“全国政协委员”证书;文化部自1958年起两次来函邀请蒋先生到中央美院任教授。由于多种原因,蒋雨浓先生均未到任。蒋公晚年看淡名利,自有“我法”:生活虽清苦,却乐观向上,更加专注和纯粹地追求艺术。晚年在大写意花鸟画取得突破性成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逸格花鸟画格调。达到了“随心所欲不逾矩、自然天成”的极高境界。
记者与蒋雨浓先生的长子蒋乃昌先生对话,听其讲述了老书画家的百年风雨历程:
早年声名鹊起 震惊画坛
记者:今年是蒋雨浓先生诞辰105周年,可谓已有世纪之隔,作为蒋先生的长子,您如何评价蒋公的一生?
蒋乃昌:父亲出生于1908年,正是光绪和宣统交替之年,也是我们国家最为动乱的时期。似乎注定了父亲这一生在变动中度过,体会人生种种起落,却因此成就了其艺术高度。
记者:据记载在解放前,蒋先生已在中国和日本书画界拥有极高声誉,在文人画的创作上已有极深造诣。能不能帮我们回忆一下当时发生的事呢?
蒋乃昌:对于艺术创作父亲有着非凡的热爱和执着,他早年致力于工笔花鸟、文人画,他的“舌、指、画”并称三绝,常以“禅”求“悟”,到晚年在大写意上取得突破,为画界翘楚推崇。
说起父亲的经历,在他早年便以名声鹊起,二十二岁即出版了《书法津梁》一书,不到三十岁便经著名画家秦仲文介绍加入中国画学研究会,三十多岁已享誉京华及东瀛日本。当年他的作品极受欢迎,中山公园中山堂、前门箭楼、王府井、琉璃厂、荣宝斋、清秘阁,天津艺林画社等地来观赏他画展的人常常络绎不绝。例如:1940年在北平中山公园举办个人画展,计划展出一周,后应广大观众要求续展三日。当时北平《时报》、《晨报》等新闻传媒均载文报道,盛赞风格独特、画法新颖。
父亲喜交画友,画家张善孖与张大千兄弟、齐白石、于非闇、王雪涛经常到访家中,与父亲交流作画感受。1946年,父亲三十八岁的时候,为庆祝抗战胜利一周年,在北平中山公园中山堂举办了全国百名书画家书画大展,他参展《寒村图》等三幅作品和李苦禅作品被评为最佳奖。《北平时报》报道:“此次书画展览会上,蒋云波(蒋雨浓)、李苦禅、王青芳的作品最受社会人士好评”。也因为在画坛的卓越地位和贡献,与王青芳、白铎斋、李苦禅被推举称为 “京中四怪”。
投笔从戎 文人救国
记者:记得蒋先生曾经投身抗日战争,应该称为文人救国吧?
蒋乃昌:也可以这么说,父亲蒋雨浓早年在北平进德中学和文治中学作为学生联合会主席率领爱国学生社会运动,后投笔从戎,真正参与到抗日战争中,并于战后大力推进爱国民族运动。
由于早年出版《书法津梁》,得为傅作义将军所欣赏,常为傅将军写字作画,并参加了绥远抗战,包括中国抗战史上第一次胜利——百灵庙大捷,战后傅作义主持了祭奠抗战将士的追悼大会,父亲蒋雨浓亲自起草祭文、书写挽联
之后父亲辞官回京。其实早年同僚便称呼他为“自由官儿”,由于很难适应官场气氛,一直还是以作画为主,傅作义将军也是有爱才之心才容得“自由官儿”行走于35军中。再之后,傅作义将军把少将委任状也拿出来了,父亲考虑再三还是婉拒而回京专心作画。
一生坚持创作 登临艺术高境
记者:后来蒋先生的人生出现了转折。
蒋乃昌:对,解放后父亲因家族历史原因的牵连而陷入困境,曾送到黑龙江密山等地劳教,艰苦度日,却仍一直坚持艺术创作,后被遣返回老家,他白天掏厕所、扫大街,晚上就躲在十多平方米的窝棚里,在昏暗的灯光下点染皴擦。没有笔,用马鬃鸡毫自己扎,没有砚,捡一块瓦片自己凿,没有画案,从野地里拖来一块棺材板,没有宣纸,就用糊窗户的毛头纸。
晚年居于家乡的陋室中,空间甚小,除了床仅能摆张画桌,没有钱买宣纸,有时就用报纸代替,且身体患病,即便是这样的环境,一直到临终前,父亲蒋雨浓仍然坚持作画。就是这么个老头,带着病,在这样的陋室中,完成了晚年的一幅幅最达艺术高度的大写意。
记者:蒋公的事迹深深让我们感动,您今天如何来看这风雨百年?
蒋乃昌:历史便是历史,父亲便是以追求人生境界和艺术造诣为单纯的目的,“我自我法”,其他的任何事都不那么重要,才得以无论顺境逆境一直可以坚持进行艺术创作,这才是我们更需要看到的——纯粹的力量。
桃李天下 人才辈出
蒋雨浓先生的弟子,当代著名工笔花鸟画家,中国文联牡丹书画艺术委员会副会长,中国美协会员、北京国家画院一级美术师王庆升谈到:“在学画之初,能有蒋雨浓先生这样的大师级人物作为老师是我的幸运,就好比孩子的第一口奶很重要一样,有了蒋先生这种高度的老师,之后才继续从师于蒋老的朋友于非闇、王雪涛等大家,直到如今。我认为自己是非常幸运的。”
活动当天到场的还有蒋先生的弟子著名画家程茂煜先生,其兄弟三人中国书协会员、北京政协委员程茂全淳一、程茂仁并称三程,均为当代著名书画家。其父著名书画家程俊良和蒋公是多年书画好友,由此渊源与蒋家结缘,并师从蒋公。
程茂煜向记者说到:恩师蒋公雨浓先生可谓国画大师,在大写意技法的突破创新为我辈所感叹。蒋公对我亦师亦父,对我和乃昌一样如同己出,无论从艺术造诣到为人处事的品德都为我辈所敬佩学习。这次我特意作画一幅纪念“国画大师蒋公雨浓恩师诞辰一百零五周年”。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采访活动主办者之一,蒋雨浓书画研究会会长姚国强时,记者问到:蒋先生晚年是否一直在老家玉田进行创作?
姚国强:是的,蒋先生热爱生他、养他的家乡故土,毅然放弃回京赴北京文史馆、中央美院等地任职的机会,甘居故乡荒园,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加以升华,对中国画进行潜心的探索,并手写著作《群芳堂随笔》。他常常低吟《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中的一段:“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以自勉自励。晚年,终于在大写意花鸟画取得突破性成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逸格花鸟画格调。
蒋先生两手空空地走了,却给社会留下了一笔永不凋谢的艺术财富。我们永远怀念他、怀念他到永远。
各界友人追忆大师
记者在会场巧遇了国家著名戏剧表演艺术家——王忠信老先生,作为国家京剧院特级演员,于观众最熟悉的还是《西游记》中仙风道骨的太白金星,在书法上颇有造诣的王老先生早年在《杜鹃山》饰温其久,而《红楼梦》的甄士隐,《三国演义》的华佗、《水浒》的吴用等这些经典角色均深入人心,面对跨界的文化艺术品鉴,王忠信老先生对记者谈到:“蒋雨浓老先生的艺术水平非常之高,虽鲜有亲见,却仰慕已久。艺术水准令我辈崇拜,其人品更是值得称赞。蒋雨浓先生画品、人品极高,也是因此相辅相成才能成就艺术高度。 蒋先生实力雄厚、不张扬,低调做人,是一位真正的大艺术家,作为后辈,我一直向蒋先生学习,在艺术上不断追求,而人品高尚更是让我追随蒋先生的精神,并以此常常勉励自己。”
京剧表演艺术家王忠信老先生现场书写“画神”二字,以缅怀蒋雨浓先生。(见下图)
京剧表演艺术家王忠信现场书写“画神”二子纪念蒋雨浓诞辰105周年 京剧表演艺术家王忠信现场书写“画神”二子纪念蒋雨浓诞辰105周年记者还见到来访的中国传媒大学的著名导演路盛章,发现这位白发教授还是一贯的达观自如,神采奕奕。路教授同样是一位跨界艺术教育家,曾任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院长,多次获如东京国际电影节等国际奖项,《2008北京奥运吉祥物宣传片》、广告《立邦漆小屁股篇》,《两片儿》等均为观众所熟识。
路盛章先生对记者说到:“蒋雨浓先生寂寞求新的精神令人钦佩,先生每一幅别致灵动的画面都滋润着我们的心田。由衷向我国蒋雨浓先生一辈的各位艺术大师们致敬!”
艺术传承 禅悟“我法”
蒋雨浓先生的后人对艺术有不同继承和发扬,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其外孙,青年导演邱嘉秋先生。邱嘉秋身为屡获国际奖项的纪录片电影导演和多家杂志、报纸的特约撰稿人,艺术创作集中在影视和文学领域。
邱嘉秋曾导演由加拿大亚太基金、香港政府、香港凯撒克基金、香港理工大学、香港青年发展基金等支持的如《消失的语言》、《匆匆》、《蜀道三年》等人文纪录片电影,正筹拍原由美国国家地理频道支持的全球纪录片《穿行在雪线的游牧家族》和环保纪录片《消失的湖泊-水足迹地图》等。
记者:在蒋雨浓先生的后人中,您在艺术之路上走得最远,这是否受家人影响?
邱嘉秋:作为晚辈,与外公见面次数有限,然而记忆深刻。常听闻长辈谈起外公风骨,颇有感触。但艺术需由心而发,可能更多让我谨记的是父母传授为人的道理,和外公追求艺术的精神和豁达心境。有时也是一知半解,漫漫求索。
想起1985年外公蒋雨浓患脑血栓由县政协送至县医院治疗。病情稍愈即在病床上作《睡猫图》,题款曰:“你太贪睡了,交给你的事,你都忘做了。”敦促自己要继续努力作画;是年,为解放军总政治部作画数十幅。
每每回想此节我都会感动,在艺术实践中,这些也是对职业精神的坚守,是我实际需要学习的。
记者:作为影视创作人,请问如何理解蒋雨浓先生的传统艺术成就?
邱嘉秋:艺术大皆相通,新的艺术门类由传统艺术演变而成,究其根本源于艺术思想。外公蒋雨浓本身便是一个例子,国画、书法、文学皆为其所擅,包括出版直到社会运动始终不离其艺术思想的身影。
社会的进步不会影响传统文化的传承,而外公恰是一直坚持锐意创新,超脱技法,会意于画中。作品浓聚了生活时代气息,在创作过程中不断理解和突破。尤其花鸟作品不受传统题材局限,一经摄入笔底,令人耳目一新,可称得上对传统绘画的发展和升华。
而这些也正合于我所理解的影视、文学创作中需坚持“来源生活、拥有前瞻性视野、饱有哲学思考和人文关怀”的几个原则。习于在创作过程中不断思考,师法造化,以思想支撑艺术,也是我从故事片电影转而投身纪录片电影之缘起。
记者:除去画作以外,是否还有您觉得宝贵的先人财富?
邱嘉秋:有的,比如前些日子我去国家图书馆发现外公1945创刊的馆藏杂志《塞光半月刊》。这是当年抗战胜利,由于外公在西北的工作经历,使其深深感受到西北各地对国家安全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深深了解到祖国西北民众生活的艰苦,故创办此期刊倡导大西北开发,关心西北各族人民生活。王青芳每期封面刻板,北平首任市长何克之题的字。
外公蒋雨浓与齐白石老先生因画相识,交情甚好,常常作客交流艺术与人生。外公出刊前便与齐白石老先生一起讨论,齐老不光出谋划策、篆制“艺海”二字作为艺术版题目——“白石老人所篆“艺海”二字,属款:八十五岁,白石。钤印:木人(朱文),齐白石(白文)”、写稿供稿,还率先对《塞光》进行了特订。
之后,周作人先生,文友社长、北平和平解放重要人物潘龄皋先生,“疯话老宣”宣永光先生,四中创始人王道元先生,原北洋政府将军张荐秋先生,安青会会长魏大可先生,张学良师父“满洲名士”金息侯先生,民国影评人“天津名士”王伯龙先生等人皆进行了特订。
自始至终外公一直眷恋故土,心系人民。
唯有心怀天下,才能包容自己,也便是有此博大胸怀,外公才得以在逆境中始终坚持艺术创作,终登艺术之高境。因此,我辈看来高情远致并豁达之心境,方为“我自为我,自有我法”的禅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