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收藏 设为首页 欢迎光临 [云翼收藏网]
云翼收藏网
网站首页开户交易所行情邮票钱币收藏品收藏市场交易软件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品 >> 书画 >> 印人传记 >> 潘天寿
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品 >> 书画 >> 印人传记 >> 潘天寿

潘天寿

作者:佚名      印人传记编辑:admin     

潘天寿(1897——1971)

    1980年初,在上海书画出版社的《书法研究》总第三期上曾发表拙作《潘天寿的篆刻》。去年,在西湖文化学术会议上,与潘天寿纪念馆馆长卢忻谈起这事,他非常高兴,让我尽快复印一份给他。在他印象中,前此还没有人写过关于潘老治印的事,该文应是这一领域的第一篇。
    现将该文发表于下:
    当代著名画家潘天寿先生的一生,是勤勤恳恳地为艺术而奋斗的一生。他精于写意山水与花鸟,偶作人物,擅长指头画。他的作品向以布局新颖、笔墨雄奇著称,善于造险、破险,其精妙处往往出人意表。他还兼工书法,出入黄道周、倪元璐、沈寐叟诸家。篆刻则溯源古玺、汉印,下及西泠诸家。喜作小诗,颇具清刚跌宕的风神。由于他兼有众长,所以能在一幅作品上融诗、书、画、印于一炉,受到国内外一致好评。
    潘天寿生于1897年2月12日,死于1971年9月5日,终年75岁。大约在1916年前后,他在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习时,曾经参加校内以学生为主的研究篆刻的组织——“寄社”(其前身为“乐石社”)。因此,潘先生篆刻的渊源是很深的。那时的“一师”,名流辈集,学术空气十分浓厚。除鲁迅先生曾在此执教外,还有经亨颐、马叙伦、李叔同、姜丹书、陈望道等。而且,杭州又是西泠印社的所在地,可以想见当时学子于研究文理之余,作画、刻石的生动局面。潘天寿早年所刻之印,边款悉署天授。1926年商务书局出版所著《中国绘画史》时,他才29岁,署名也是潘天授。


    据潘天寿夫人的回忆,大约在抗战以前,潘天寿还常常作印,终日手上沾染殊红。后来为了避免分散精力,专心攻绘画,绝少作印。因此潘天寿所刻的印是很少的。浙江书法家陆维钊谈到潘天寿著有一卷《无谓斋谈屑》,曾经给他看过,里面有几段论印的文字。经过前几年“四人帮”的浩劫,此卷下落不明,实是可惜。陆维钊尚记得其中有一句话:“画家不必三绝,而须四全。四全者,诗书画印是也。”所谓不必三绝(诗书画登峰造极),而须四全,其意在于强调印章。

    在字画上有题跋和印章,是我国绘画的传统特点。潘天寿非常讲究题跋和用印,并有独到的经验。他对每幅作品上用印的位置、大小、内容、朱白、风格等,都精心加以设计,因而使印章在整幅画中起到协调平衡以呈画龙点睛的作用。他对学生常用“秤锤虽小压百斤”的比喻,来说明一方殷红的印章能在画面上所起的份量。
    浙江美术学院水印厂在1977年曾编搜印行《潘天寿常用印集》一册,钤拓均精,受到国内外普遍欢迎。该册共收潘天寿自用印54方,他自刻8印,风格各有不同。一为细白文“潘天寿印”,显系取法子玉印,以遒劲挺拔见长。然一般玉印往往章法趋向均匀,此印则略为错落,益见超俊。二为阔边细朱文“天寿”印,系模仿小玺形式,其分朱布白颇具胆识,与他的画章法一致。此印拓有边款,为“癸未春集卜文寿”七字,癸未为1943年,是他47岁时所作。一般人治印多用大篆、小篆、缪篆,印人能通卜辞 (甲骨文)者屈指可数,他除以卜辞入印外,且常书写成幅,可见对古文字学有较深的造诣。三为长方形朱文“止止室”印,颇有丁敬、蒋仁的风骨,可见他在“寄社”时是深入研究过西泠诸家的。四为圆形朱文“寿”字印,完全是古代吉金的脱胎,置于古印之中实难以分辨今古。五为有边栏白文“天寿”印,可谓直逼秦汉,不拘泥于点画而能古意盎然,实是大家风度。六为长方形朱文“一指禅”印,颇有古甓韵味,并且已经显示出求变的意思。七为“阿寿”朱文小印,面目疏朗而又似乎全不经意,确是老手之作。八为长方形朱文“潘大”印,其风格可谓刻我所刻,充分表现出求变的思想,和他画上造险、破险的作风是一致的。“潘”字的水旁三笔画转折之后一泻千里,在印面上形成数重隔绝上下的界划,可谓险矣。但他自有破险之法:由于“大”字之四垂脚量加变化,并与斜角上之“番”字呼应,使整个印面犹如一字,汇成整体而焕发异彩(见印例89—91)。        从以上8方潘天寿所刻自用印来看,不但功底深厚、格调超隽,而且看得出还曾经过创新求变的阶段。关于印章理论,潘天寿也很重视,在抗战前即写成《治印丛谈》一书,约4万字,此稿幸尚存留,希望能早日付梓,公诸于世。


    潘天寿四五十年一直从事艺术教育事业,向以宣传和革新民族绘画为己任。在“四人帮”横行之时,身受不白之冤,他愤然提笔写下一诗:“莫嫌笼絷狭,心如天地宽。是非在罗织,自古有沉冤。”即使在受尽凌辱,身患重病的日子里,也是热情满怀地期望着“新中国的美术事业必将更加光辉灿烂”的将来(见复友人信)。粉碎“四人帮”后,潘天寿沉冤得到昭雪。他留传下的书画印章作品在艺坛重放光彩,是非常令人欣慰的。
    潘天寿(1897—1971)原名天谨,乳名守权,号迥,学名天授。后改名天寿,亦作阿寿、寿者、古竹园丁寿者、心阿兰若住持寿者、雷婆头峰寿者。此外的名讳还有大颐、颐者,以及懒道人、懒头陀、懒秃、朽居士等。人之上寿为百岁,《礼记》谓之期颐。所以,潘氏的名号中颐字从寿而来。浙江宁海人。据卢忻所著《潘天寿》:“雷婆头峰是这一带最高的山峰,有三四百米高。从仙人跳翻上一条岭,才到达雷婆头峰的峰脚,这是于海县城去宁波府的必经之道。”

    潘氏之父名秉璋,字子陶,县庠生,能书,善属文,曾任乡长、县参议员等职。潘氏自幼即入私塾渎书。1910年,人县城读小学,得《芥于园画传》,即自学书画。1915年,县城高小毕业,考人杭州的浙江第一师范学习,接受经亨颐、李叔同、夏丐尊等名师指教。在校期间,即参加画会、印社等,在诗、书、画、印各方面都有绝好的起步。1920年,一师毕业,历任宁海、孝丰等高小教员,努力自学。 1923年到上海,因为好友诸闻韵(诸乐三之兄)的关系得以拜谒一代金石书画大师吴昌硕。吴氏赠以篆联:“天惊地怪见落笔,巷语街谈总人诗”。以后,又赠长诗《读潘阿寿山水障子》。1924年,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教授。1926年,与俞寄凡等创办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所编《中国绘画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1928年,任杭州国立艺专教授。1944年,在重庆接任国立艺专校长。1957年,任中央美院华东分院副院长。1959年,任浙江美术学院院长,直至1971年逝世。1960年,任中国美协副主席,后又任浙江美协主席。1977年,浙江省委为潘氏在文革中的沉冤予以平反昭雪,在杭举行画展。1981年,文化部批准建立的潘天寿纪念馆,在杭州南山路景云村潘天寿故居揭幕。1984年,作品20件参加文化部举办的“20世纪五大画家(吴昌硕、齐白石、傅抱石、陈之佛和潘天寿)巡回展”,先后在法、英、美、加等国展出,引起很大震动。1992年,“20世纪中国画四大家”(吴、齐、潘、黄宾虹)画展及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1997年,文化部与浙江省政府举办“潘天寿诞辰 100周年”大型系列纪念活动。其中,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画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曾前往参观,并赞扬潘天寿的作品显示了中华民族的特色,达到了很高的境界。邮电部发行了《潘天寿作品选》特种邮票,一套6枚。在杭州西湖孤山西坡与宁海县潘天寿故居,都建有大型的潘天寿铜像。

    1944年在国立艺专时,潘天寿曾亲自讲授《治印》。著有《治印丛谈》,约4万字,分述源流、分类、名称、别派、体制、参谱、选材、明篆、布置、着墨、运刀、具款、濡朱、工具、余论等。稿中胜义如云,兹摘若干条于下:
    印之所贵者文字也。不究心于篆而工意于刀,惑也。
    作印须有笔有墨。笔墨者,谓其具有篆笔之致也。
    有清乾嘉之世印学大兴,名家辈出。然非篆隶书工夫渊邃,虽毕生锤凿精工亦匠,终不能参上乘禅也。
    画有六法,印亦有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刀法古劲,三曰布置停匀,四曰篆法大雅,五曰笔与刀合,六曰不流俗套。
    六气宜忌:一曰俗气,如村女涂脂;二曰匠气,王而无韵;三曰火气,有刀法而锋芒太露;四曰草气,粗率太甚,绝少文雅;五曰闺阁气,描条软弱,全无骨力;六曰龌龊气,无知妄作,恶不可耐。    凡人笔意,各出天性。或出清秀,或出浑厚,各如其人。但得情趣,均成佳品。倘俗而不韵,虽雕龙镂凤,亦不足观。
     关于潘天寿的书画,已有卢忻兄的《潘天寿传》《潘天寿研究》,以及浙江和香港出版的大型书画集《潘天寿》,确属苍劲豪迈,开宗立派。1958年,他曾接受苏联艺术科学院的名誉院士的称号,这在当时是颇为轰动的事。1963年,他作为中国书法家代表团副团长,带队赴日本访问。
    再补充一点:他是个大画家,而对中国的书法也很重视。在他倡议与创办下,浙江美术学院于1963年开办了全国第一(当然也是世界第一)的书法篆刻科,隶属国画系。作为连锁反应,后来又在1979年开办了全国第一的硕士研究生班。整个工作虽由陆师维钊具体操办,但潘天寿实有创始之功。
    潘天寿的诗,功力也很深。兹录其《怀缶翁》一首如下:“月明每忆斫桂吴,大布衣朗数茎须。文章有力自折叠,情性弥古侔清癯。老山林外无魏晋,驱蛟龙走耕唐虞。即今人物纷眼底,独往之往谁与俱。”
    亡友嘉兴沈茹松,有《怀阿寿先生》一首,今附此为结:“异卉奇花怪石发,纵刀放笔在偏锋。春风湖上遍桃李,仰见峰前郁寿松。”

关于我们 | 交易所开户入口  |   客户端下载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6-2024 云翼收藏网(www.3219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