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宾虹(1865——1955)
当代国画大师潘天寿,对比他年长32岁的另一位大师黄宾虹是十分崇敬的,而且积有多年的研究。所以,潘氏为黄氏所写简介更难得而且深刻。该文仅在《西泠艺报》第35期披露过,引录于下:
黄先生原名质,字朴存,号宾虹,别署予向。中年以后以号行。安徽歙县潭渡村人。祖德涵,字孟辉,经商浙东。父定华,字定三,喜吟咏,工书画,长兰竹。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诞生于浙东之金华。幼颖异,胜衣就傅,笃学好问,曾延宿儒馆于家。弱冠游学金陵、扬州,得广交时贤文艺之士。能琴剑,擅诗古文辞、治印,兼政经史、舆图、释老氏及古金石文字之学,均深有造诣。尤酷嗜于书画。六七岁时,便知对前人绘画及自然景物细心观览,记之心目,喜为仿效涂抹。遇能诗画者,必访问穷其理法。曾请书画法于肖山倪谦甫、易甫兄弟,得“作画如作书,笔笔宜分明,方不落画家蹊径”之心诀。又访郑雪湖前辈于皖公山。得“实处易,虚处难”经营位置之奥窍。因遍求唐宋名画,临摹几十年,继北游,以求深造。时当字亥之前,国是日非,心焉忧之,因研究《公羊氏》之学,冀有所挥发。顾限于情势,不久南归,退耕于歙县之故乡。垦荒十年,农学之暇,继续悉心研讨书画,考其优劣,无一日间断。宣统间旅沪,任《国粹学报》《神州时报》及商务印书馆美术编辑,并主神州国光社编纂《神州大观》及《美术丛书》,间兼各大学美术讲座,先后凡30年。89岁时,患严重目疾,犹按时作画及理论文字著述,未曾或辍,先生一生治学之精勤如此。
先生工人物花卉,尤擅山水,初攻董香光、查梅壑、沈石田、李流芳,继攻邹衣白、恽香山、清溪、石溪,再攻“元代四大家”,宋之马、夏、“二米”、董、巨,以及五代之荆、关,唐代之王、李,兼综并蓄,旁收博采,以为画学健实之基础。然先生习画之步骤,先习法则,次求意境,三求神韵。习法则:须从严处入,繁处入,密处入,实处入,道古循今,极力锻炼,入而能出,然后求脱。求意境:须从高处入,大处入,深处入,厚处入,要窥见古人之深心,使意与法会,景随情生,而得圆融无碍之妙。求神韵:要从读万卷书入,行万里路入,养吾浩然之气入,在元气混茫间,纯任一片天机,冥心玄化,自然神情气韵都来腕底。然画事除接受传统技法外,尚须以自己之心性体貌,融会贯通于手中,深入自然,会心自然,并以手中技法,写我游观中所得之自然。诚如张文通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者也。故先生平生喜游历。北至齐鲁燕赵,南至闽粤香岛,西至川蜀,中至荆楚以及江浙之雁荡、白鹤、九华、天台、虞山、天目等诸名胜,无不踏遍其足迹。曾八上黄岳,犹感未能厌足。年近90,定居西子湖上,仍不时登栖霞,上葛岭,以勾画稿。步履轻健,毕生所得稿件,不下万纸。
顾吾国清代画学,多范围于“四王”、吴、恽间,只知规矩功能,步趋古人,导致一味临古仿古之弊,与明代诗坛七子,专倡复古之局面,有所相似。是后虞山、娄东、苏松、姑熟诸派,陈陈相因,甜熟柔靡,空虚薄弱,每况愈下,不堪收拾。先生会心于此,思有以起而振之。其题画云:“唐画刻划如缂丝.宋画黝黑如椎碑。力挽万牛要健笔,所以浑厚能华滋。粗而不犷细不纤,优入唐宋元之师。”盖先生之所谓,习法求意者,要尽知古人法意之根柢与其精华糟粕之所在,既有所吸取,又有所批判,不至驳杂不纯,遵循无轨辄。乾嘉之后,金石之学大兴,一时书法如邓完白、包慎伯、何绍基,均倡书写秦、汉、北魏诸碑碣,盛成风气。金冬心、赵撝叔、吴缶庐诸学人,又以金石入画法,与书法冶为一炉,成健实朴茂,浑厚华滋之新风格,足为虞山、娄东、苏松、姑熟各派疲恭极度之特健剂。先生本其深沉之心得,以治病救人之道,引吭高呼,谓道咸间金石学盛起,为吾国画学之中兴,并迭见书写于诸绘画论著中,为后学指针,披荆斩棘,导河归海,冀挽回有清中叶以后,绘画衰落之情势,其用心至重且远矣。
原吾国绘画,自隋唐以来,依据写实之要求,日趋向于笔墨功能之发展,形成东方绘画特殊风格之因素。于用笔言,以圆笔中锋为主,如屋漏痕,如金钢杵,虽傍寻倍长,凝重不露锋棱之迹。其重落也,如高山之坠石。其转折也,如银钗之折股。其坚实也,如万岁之枯藤。其宛转也,如蠹虫之蚀木。其驰骤也,如渴骥之奔泉。其来往之无纵也,如阵云之千里,天马之行空。凡此种种均来自周秦之篆隶,钟、王之楷草,世所谓书与画,异体而同源者是也。在先生论画中,言之详矣。故所作书画,随笔挥扫,无不力能扛鼎矣。
然画事中,用墨难于用笔,尤难于层层积累,先生于此,特有创发,五彩六墨,错杂兼施,心应手,手应笔,笔应纸,从三五次至数十次,出于米襄阳、董叔达诸大家墨法之外。以实中运虚,虚中运实,平中运奇,奇中运平之章法,以浓墨破淡,以淡墨破浓,写其游历之晓山、晚山、夜山与雨后初晴之阴山,使满纸乌墨如旧拓《三老碑》版,不堪向迩。然远视之,则峰峦阴翳,林木蓊郁,淋漓磅礴,绚烂纷披,层次分明,万象毕现,只觉青翠与遥天相接,水光与云气交辉,杳然深远,无所抵止。先生曾云:“我用重墨,意在浓墨中求层次,以表现山中浑然之气趣,”成先生独特之风格,岂偶然哉?然有时或为雄奇,或为苍莽,或为闲静秀逸,或为淡荡空灵,或为江河之注海,或为云霞之耀空,或为万马之奔腾,或为异军之突起,千态万状,又非笔墨布置等所能概括之矣。
间作梅竹杂卉,其意境每得之于荒村穷谷间,风致妍雅,有水流花放之妙,与所绘之山水,了不相似,白阳耶?复堂耶?新罗耶?其或颠道人之仲伯欤?孟轲云:“五百年,其间必有名世者。”吾于先生之画学有焉。
先生学养渊博,著述宏富,就予所知者,著有《宾虹杂著》《宾虹诗苹》《潭渡黄氏先德录》《任德庄义田旧闻》《画法要旨》《黄山画家源流考》《虹庐画谈》《古画微》《宾虹草堂印谱》《仕耕感言》《黄山前海记游》《画谈》《印述》《蜀游杂咏》《宾虹画语录》《庚辰降生之画家》《周秦印谈》《古文字证》《画家轶事》《古文字释》《宣歙画家传》《道咸画家传》《古籀论证》《周秦古玺释文》《画学编》等。
黄宾虹(1865—1955)原名质,字朴存、朴人,因质与朴同义故也。又字予向。因其故乡潭渡有滨虹亭,故颜所居为滨虹草堂、虹庐、冰上鸿飞馆等。中年后更名宾虹,又自署作黄山山中人。歙县人,诞生于浙江金华铁岭头。
关于黄宾虹之书画,已见上文潘天寿所撰《黄宾虹简介》,今就其诗文再补充一些。黄氏于1909年成立南杜时,即作为17名发起人之一,可知其时诗名已盛。
嚣旦闻村鸡,出门担轻装。月色不映地,履痕桥上霜。涧水岭边亭,窗虚静听琴。坐来微雨歇,松外数峰青。(题黄山汤泉)
秋飙吹冷苍崖烟,松柏郁茂枝连蜷。丹黄杂棱出其麓,下映湖水生澄鳞。昔我泛舟更扶策,坡陀历落神怡泽。下泽求田思结庐,衫履缁尘归不得。吁今东南嚣战氛,桃源荒唐喧旧闻。一棹秋江任客与,北山何待有遗文。(甲子新秋池阳湖上作)
山寺成村傍水涯,通津修竹路尤赊。平林一抹烟横渡,曲岸闻香午焙茶。(题严陵上游写景)
十里澄江小泊舟,乱峰荒岸古昭州。风喧细竹铿瑶佩,日暖平沙鼓棹讴。山市散归人唤渡,村醪沽醉客登楼。眼前多少溪山稿,仿佛荆关笔底收。(平乐)
夫月下写竹,极估客以萧材;石边看云,添淄流于藤素。逸兴独往,墨趣横生;玄赏所符,素心斯惬。尔乃小米云山之笔,无妨逮于闲人;大痂富春之图,岂必期诸后世。王山农何惭乞米,唐六如不使孽钱。遂卖画中之山,兼煮为粮之石。至若倪迂高逸,设色仅赠于征君;曹霸风流,写真每逢夫佳士。未可偶然,不在斯例。(《黄宾虹山水画启》,刊于《南社湘集)底页之上)
黄宾虹一生,讲究气节,关心国家民族。1937年5月,举家迁居北京,任教于北平艺专。未几,卢沟桥事起,平津沦陷。黄欲南归而未果,遂闭门谢客。1940年,北平伪文物研究会推举黄氏出任美术馆长,他坚辞不就。80诞辰时日本人别有用心地搞了个“庆寿会”,他也拒绝参加。生活有困难,往往靠出卖旧藏书画以济急。
宾虹先生逝世后,家人遵其遗愿将全部珍贵遗物捐献浙江省博物馆。后就其栖霞岭故居建黄宾虹纪念馆,地处西湖之边,岳墓之傍,与湖山共不朽。其故乡歙县潭渡村,亦有就其故居建成的黄宾虹纪念馆。地处黄山、白岳之麓,临浙江上游的丰乐河渡,山水优美,民风纯朴,文人辈出。谭渡馆有一幅由“草圣”林散之(黄氏高足)所书对联,文书并妙:“九次上黄山,钩奇峰,钩老木,作画似狂草,洋洋洒洒,浑浑噩噩;一生堕墨池,写金文,写古籀,以斜为正则。点点斑斑,漓漓淋淋。”
黄宾虹还有两个以他命名的学术组织。1986年,黄宾虹研究会在北京成立,到1999年已是14年了。该会每两年举行一次集会,围绕黄宾虹进行学术研讨。其间,出版了《墨海青山》《墨海烟云》《墨海波涛》三本研究论文集。会员有张仃、王伯敏、邵洛羊、肖海春、舒士俊、徐建融、刘曦林、王克文、邵观松、李达、王克文、安百里、周学斌等。1988年,黄宾虹学术研究会在杭州成立,到1999年已是11年了。该会与杭州的徽学会(总会在黄山)关系密切。每年都有活动,如开纪念会、画展、学术研讨、讲座、书画义卖(为社会服务,如救灾)等,曾出版论文选集《情系虹庐》。会员有孙晓泉、周沧米、王伯敏、潘景友、黄逸宾、叶少珊、仇名虎、赵忠钧、周素子、许克定、郑竺三、葛德瑞、王兴、骆坚群等。
在杭州黄宾虹学术研究会成立十周年纪念文集《情系虹庐》中,有拙作《黄宾虹对印学的贡献》一篇,作者也是会员。现将该文引录于下:
黄宾虹是我国近现代最重要的画家。黄氏的篆书与篆刻也十分高超,只是因为画名如日丽中天,遂为所掩。 我国从宋、元以来,形成“金石书画”的体系,号为中华国粹,是东方艺苑中的一株奇葩。能精通篆刻、国画与书法,实是非易。自古以来能称得上金石书画家者为数不多,黄宾虹是其佼佼者。印学关乎文史、艺术、政治、经济诸方面,范围甚广。自宋、元以来,文人书画兴起。篆刻于印之母株上萌发新枝,日益壮大。所以,其后之印学较偏于艺术。
黄宾虹对印学的贡献,以余浅见尚未有专文。不揣冒昧,拟就此发表初探为引王之砖,祈各界贤达正之。
从文献上看来,黄宾虹对印学的关系在他10岁(一说11岁)时就开始了。那时,约在1874年,他从师肖山倪廉甫、易甫兄弟学习书画、篆刻。1886年之后,他去扬州任两淮盐运使署录事,见到很多名家印谱及印作,好之益深。他是安徽歙县人,而生于浙江金华。也许由于这个原因,他早期的印作,主要模仿徽派邓石如、吴熙载的风格。以后,随着对古文字学、金石学的深入研究,以及书画的笔法与章法的启迪,他的印作遂脱光早期的面目,执意于淳厚高古的境界,达到很高的造诣。只是,他好印而不多刻,以余浅见还没有发现他为亲友所作印。常见者,是他的自用印。应当指出:《西泠印社社员印集》中所收8印,其中“高蹈独往,萧然自得”印实非他的作品(见印例31—33)。
黄宾虹对印学的贡献,自然应从篆刻创作谈起。若论影响之深远,则要以收藏鉴赏、理论研究与著作等身更为重要。
从他在扬州时开始,就有兴趣于古代玺印的收集。到40多岁时,藏印就很可观以至出《滨虹藏印》(1907年)了。1915年他在上海开设宙合斋文物铺,对收集古玺印就更有条件了。所以,他于1926年出版《滨虹草堂藏古玺印》初集,又于1929年出二集,每集均8册。1940年又出同名书5册(又名《竹北切古印存》)。据他亲近的学生刘慎旃回忆,综其一生藏印近万方,实为现代藏家之巨擘。
说到理论研究,我觉得黄宾虹是有很高水平的。现代人研究印学的论文,使学者最津津乐道的是1930年出版的《东方杂志》(美术专号)上的两篇鸿文。一是他写的《古印概论》,另一篇是沙师孟海写的《印学概论》。在这篇约9千字的论文中,论及玺印的起源、发展、名称、施用、分类、文字、形质、制作、篆刻名家、印谱等,十分全面,并且极有创见。应当特别指出:他对古玺的审译曾有重要的作用,集中地表现在1958年出版的遣作《滨虹草堂玺印释文》中。
单从印学方面说,黄宾虹也可以说是著作等身了。他一生的著作范围甚广,数量很大。据我的统计,在著作方面以印学最为可观,这和在艺术创作方面以国画最为知名具有同等地位。上文已述及多种印学著作,此外还有《郎玺合证》《印述》《周秦印谈》《龙凤印谈》等。
除了以上4大贡献外,黄宾虹对印学还有以下3个贡献:一是辑梓印书。民国以后,他长期居上海,先后在上海时报、神州国光社、商务印书馆、有正书局工作,编辑《国粹学报》《金石书画编》《神州大观》等。尤以与邓实合作辑梓《美术丛书》三集,作者180余人,时人誉为“中国艺术论著之渊海”。其中,印学重要著作近20种,如《学古编》及《三十五举)的3种续作、《论印绝句》《砚林印款》等。二是印学教育。他曾执教上海、新华、昌明、北平等艺术专科学校。1948年,他任杭州国立艺专教授,遂移居西子湖畔的栖霞岭(即今之黄宾虹纪念馆)。教育内容虽以绘画为主,自应涉及印学。三是参加有关印学社团。他先后参加许多学术社团,如黄社、南社等学术之外均有革命性质。与印学有关者,则有上海的海上题襟馆金石书画研究会、西泠印社、暨南大学书画研究会、金石书画艺观学会等。1949年,任中国美协华东分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