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天骥(1882.7.2-1958),宇千里,号□庐,笔名东方。江苏吴江人。
少时曾随其父居镇江任所,后归里就读。十余岁即以才识超卓选为秀才,年二十擢壬寅科优贡。在乡时设帐授徒,若叶楚伧、柳亚子等皆其弟子,年岁均与之相若。后赴沪滨,入南洋公学深造,师事唐文治、何梅生、张元济,专攻国学。余事研习书法,又从吴昌硕请益印艺。光绪三十年(1904)任上海澄衷学堂国文教师,喜传播新思想,为诸生推介严复所译之《天演论》,学生胡洪驿受思想影响,遂易名『胡适』,后胡适撰《四十自述》,犹乐道之,有云:『澄衷的教员之中,我受杨千里(天骥)先生的影响最大。』光绪三十三年(1907),于右任接办《神州日报》,邀杨氏参与编撰,教学之余,历主《民吁》、《民呼》、《民立》诸报笔政,所撰时论,对鼓吹革命,影响甚大。三十岁前,以教育为事,历任中国公学、上海韶门师范学校、复旦公学及务本女学堂教席,常州府立师范传习所校长、法律学校校长。民国二年(1922)始转职政界,初任湖南湘岸榷运局稽核官。翌年赴北京,任财政部主事、□事上行走。时袁世凯盘据是间,其爪牙陆建章知杨氏为老同盟会会员,亲于民党,欲加戕害,幸得袁寒云多方维护,始免于难。后转教育部视学、编审处编撰员,及外交部、司法部参事、秘书等职。民国六年当选国会议员,响应孙中山先生号召,舆王宠惠、王正廷等南下广州。民国九年复北上,任国务院秘书。翌年以谘议名义赴美,参加太平洋会议。民国十二年—度奔走南北,为双方政治力量联络磋商,然无所成。后得曾孟朴推介,先后获任无锡、吴江两县县长。北伐成功,尝任交通部秘书。民国二十年,以于右任之邀,任监察院秘书、代秘书长,及监察委员。浮沉宦海廿余年,颇有倦游之意,自民国二十五年后,脱离政界,鬻书鬻印,以诗文撰述为乐。抗战时违难香江。太平洋战起,出走桂林,再辗转入蜀。抗战胜利,还居上海,仍耽文艺之嗜。新中国成立后,聘为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委员,以精监文物,多所建树。后因脑溢血谢世。
杨氏从政多年,然不改文士之习,喜为诗,高伯雨先生曾示数首,如《车过寒家潭》:『十万樱花梦已阑,两三灯火夜逾寒。伤心岂独玄都观,只恐刘郎不忍看。』《小捷》:『岂期离乱压衰年,毁室存身空自怜。欲去还留江山客,已秋还暑海南天。昨闻小捷神为王,但得言归梦也颠。唯有暗虫不解事,十分絮聒到愁边。』皆抗战时所作,颇有忧国伤时之思。
书法俊逸,深于理法,于右任编纂『标准草书』,尝邀参与其事。治印始于少时,初宗汉印,既得吴让之、赵撝叔两家印谱,又取其姿致,变化挹让,体貌益广。平素勤研篆隶,博涉金石文字,后获领教于吴昌硕,篆法刀法益加雄肆,陈师曾曾以诗三首作为《题茧庐摹印图》之咏。年未三十,已名重江南,四方求其印者踵接,有《茧庐治印存稿》传世。承高伯雨先生以所藏《铸梦庐藏印》四册见示,内有十印为杨氏刻赠寿石工者,琢白填朱,并皆佳妙,盖应内行之请,不敢率尔操觚也。
(一九八六年六月十四日 马国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