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教育是我国古代优良文化教育传统。书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书法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书法教育的目标与素质特征具有一致性,具体包括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培养个性。书法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具有育德、启智、健身、审美四方面功能。育德:了解民族文化,形成民族自豪感;陶冶情操,形成良好思想品行德;潜移默化,发展健康的心理素质。启智:书法作用于学生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思维能力的培养;书法教育开发右脑;书法教育进行对立统一的辩证法教育;书法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素质。审美:书法本身极具美的因素;书法艺术可以使学生获得一些必备的审美知识;健体:促使身体各部分和谐健康地发展。
一、古代的书法教育
我国的书法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书法教育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据《礼记》等典籍记载,西周即设有“国学”,教育内容为“礼、乐、射、御、书、数”,所谓“六艺”,书列其中。春秋时,孔子曰:“书以道事,诗以达意”,“书”“诗”并重。汉时,学童习字之所曰:“书馆”,其师曰“书师”。唐时,京都国子监设“六学”,“书学”列其中,专门招收“八品以下子孙及庶人通其学者”,内设书学博士二人,学生三十人,“《说文》、《石经》、《学林》为专业,余学书亦兼习之。”⑴ 即使入其他学校学习儒经的学生也须“习字,日纸一幅”。⑵ 贞观元年,书法大师虞世南、欧阳询等都在弘文馆授书法。唐宋以后,书法一直成为科举取士的重要标准之一。古人是十分重视书法教育的,除了实用的目的(如求仕、显名)外,更重要的是把它当作提高修养品行的不二法宝。清代的朱和羹在《临池心解》中说:“书学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头。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故以道德、事功、风节著者,代不乏人,论世者,慕其人,益重其书,书人遂并不朽于千古。”⑶
尽管古代的书法教育囿于士大夫和文人之间(所谓“学在官府”),这种“专立书学”,把书法教育作为提高人的素质的传统做法,以及其指挥棒——评估标准“以书取士”的传统做法,对今天的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实施素质教育不无借鉴作用。
二、书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1、书法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素质教育,一般地认为,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⑷ 这是与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不矛盾的。由此可见,素质教育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诸育的有机组合。书法教育的载体是书法,书法是一门艺术,因此说书法教育也属于艺术教育。而“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中心内容,同时也是德育的重要内容。”⑸ 教育按内容分,还有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之分,艺术教育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得到世界上发达国家的特殊重视,这也代表着世界教育的一种趋势。1957年,苏联首次发射人造卫星成功,引起美国朝进驻震动,学者们认为这是美国的艺术教育落后于苏联造成的恶果。由此而引发了美国的《零点项目》。《零点项目》研究的直接成果便是1994年美国参众两院通过《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把艺术教育增列为基础教育的“核心学科”。美国总统克林顿1998年2月4日宣称,这届美国政府的首要任务是要使全体美国人受到世界上最好的教育。他说最好的教育包括对艺术教育的进一步重视。从上述论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书法教育身兼对学生的德育、美育两大重任,在素质教育中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国家教育委办1990年25号文件明确地指出了它(书法教育)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2、书法教育目标与素质教育特征的一致性。
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是“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培养个性。”这与书法教育目标具有一致性。
(1)面向全体。书法具有实用性和艺术性两种特征。从实用的角度出发,要求所有的中小学生都要写好字,这是中小学生在校学习和今后工作、生活所必须掌握的一种技能,是每一个中国人应该具备的最起码的基本素质。“实施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儿童少年,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⑹ 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素质水平,既是书法教育的目标,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2)全面发展。书法教育表面上看是让学生把字练好,但教学实践证明,书法决不是只重“技”,它的内容和功能是多方面的,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体现了素质教育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特征。
(3)培养个性。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但也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全面发展,又重视学生的个性特征。因为“素质教育中的面向全体,正是面向有差异的每一个个体,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⑺ 古人的研究证明,一个人书法风格是与个人的学识、修养、性格、气质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所谓“会于心,发乎己,率真天然”。古人论书往往以自然物和人格美相互契合,从而达到人格美和自然美的统一。“神繇书如云鹄游天,群鸿戏海。”⑻ “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如有神力。”⑼ “羊欣书如大家婢为夫人,虽处其位,而举止羞涩,终不似真。”⑽ 书法实践从根本上说是精神活动。从书法作品的创作过程看,“夫欲书者,先乾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真、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存笔前,然后作字。”⑾ 古人论书还多讲“意”,这“意”是意趣、音韵,是书家通过书法之“象”来表达作者情感的“言所不尽”之意。故书法并非刻苦修炼就能道的,必须有天分,有才情与修养。所以,应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切不可要求人人成为书法家。
三、书法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功用
书法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功用很多、很大,我把它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曰育德,二曰启智,三曰审美,四曰健身。下面分而述之。
(一)育德功能
(1)书法艺术是以当今世界上使用面最广、历史最悠久的汉字为载体。在当今世界,汉字在实用上显示出越来越大的优趣性,如印刷相同内容,以中文本耗纸最少。汉字的以形表意功能更为科学家所称道,认为中国人的智商居世界之首,其主要原因便在于此。在书法教育时,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汉字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激情,“写字的意义已超过写字本身,完全可以上升到对民族文化的感情、认知上去。”(刘炳森)
(2)书法艺术是国人深为自豪的艺术精粹。它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表现手法复杂,形体诸备,多姿多彩,素为世界上许多熟谙和热爱汉文化的国家和民族称道。千百年来,立趣超迈的书法呈献出华夏审美人格的心灵世界,表现出中华艺术最潇洒、最灵动的自由精神。它飘然于儒的滞重、法的森严、道的超然之外,在笔飞墨舞的律动中刻画出中华民族真实的精神轨迹,成为中国文化最具东方特色的艺术。“中国书法最鲜明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神。”(黑格尔)“书法是我们民族文化的载体。”(刘炳森)要了解中国民族文化,中国的书法是非逾越不可的高山,“不了解中国书法,就很难深入了解中国艺术的本质精神。”⑿ 同时,通过对传统书法的全面了解和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建立起具体的概念和深厚的感情,爱国主义成为学生心灵的“自然产物”。所以说,“书法教育的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王蒙)
2、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一幅书法受到学生的喜爱,书者的人品是很重要的因素。颜体广为人们所爱,颜真卿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超然,除了其炉火纯青、自成一体的书技外,也与其人刚正不阿的品行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书技不逊于他,同样开一代风气的元人赵孟在书坛则有毁有誉,人称其书风“媚俗”,这与赵身为赵宋皇室却入仕于元朝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正所谓:“书学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头。”古人云:“书如其人”。王羲之“骨硬”,虞世南“德行忠直”,颜真卿“忠义光明”,柳公权“心正则笔正”,蔡襄“才德俊伟”,黄道周“不谐流俗”,令人高山仰止。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是以书写汉字为基础的学习书法文字内容,历代书法名作都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古代许多著名书家往往又是文学史上重要的人物,如像王羲之、苏轼、郑板桥等。因而,临摹在书法作品,完成作业直至比赛中,学生大量接触旨在歌颂祖国、歌颂人民、弘扬优秀文化传统、积极向上的经典诗词、名人名言、智人睿语,使学生在履践躬行中汲取有益的营养,陶冶高尚的情操。而且,在书法教学时,有意识用生动的语言叙述、介绍中国历史上顶天立地、坚贞不屈、英勇顽强、勇于抗争外辱,敢于为民请命、解困,且书法上有一定造诣的英雄人物、著名政治家、知名学者,如颜真卿、岳飞等的故事,激发培养学生崇高的民族气节和正确的人生观、是非观,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3、潜移默化,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现代研究证明,健康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人的成功起决定作用。“每个人都在某种程序上具有创造禀赋,但只有心理正常、健康的人才会把创造潜力付诸实现。”
(1)书法艺术是高雅的超越表象模而直指心性的艺术。它通过黑白线条和空间的运动产生出无穷的变化,酣畅淋漓地表现出书者的抑郁的感情,瑰奇的遐想,怡悦的心境,争执的意念,飘逸的沉思,沉重的情态。展示书者磅礴的情怀,勇猛的精神,不屈的愤怒,痛苦的呐喊,悲戚的呻吟,缠绵悱恻的情思……更可展现出书者胸怀和襟抱,表现人生命的活力、意志以及无限的情愫。不同的书体,如篆书的古雅朴厚,隶书的沉雄遒劲,楷书的严整瑰丽,行书的秀娟活泼,草书的奔放奇逸,也传递给人们不同的情感信息。欣赏者、学习者在欣赏学习时,与书法艺术产生一种心灵的交流,情感的共鸣,精神得以升华,情感得到愉悦,性灵得以陶冶,情操得以培养。
(2)书法训练过程可以培养学生高度认真的精神。
一位心理学家讲:调整学生的心理素质、规范其行为有两种好办法,一是练习平衡木,二是练习书法。这两种练习均能使学生进入到一种相对静止的心理状态。经常进入这种静止状态,性格就会可能改变。练习书法,必须进入一个全身心的投入状态,这种状态叫静止状态。无论这种状态能坚持多外,持之以恒,就能养成逢字不苟、动笔必矩、严谨认真的好习惯。写字前,要求用10秒钟时间就把墨、纸、笔、水瓶放得有条不紊;下课后离开座位,手与桌面上不留一滴墨迹和水迹,这对培养学生动作的准确和迅速及谨慎细致的心理很有好处。正如郭沫若同志在1962年给《人民教育》的题词中说的:“这种养成习惯有好处,能够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体贴人。草草了事,粗枝大叶,独行专断,是容易误事,练习写字可以逐渐免除这些毛病。”
(3)书法训练可以培养学生坚忍不拔,不怕困难的优良心理素质。实践表明,学习书法急功近利,反而欲速则不达。要心静气和、端正姿势、持之以恒地苦练。如果没有长期艰苦的磨炼,就无法领悟到艺术真谛,难以敲开艺术之门。据《东汉书》记载:“芝之少持高操,以名臣之勤学……家之衣帛必书而练;临池学书,水为之黑。”当代书家骆恒光先生言:“址几年或几十年以来沉潜于笔墨生涯之中,念兹在兹,孜孜殚精竭虑而不知倦怠,从池水尽黑到得心应手,下笔无滞。”正是在这汉字一笔一画的书写练习中,学生获得了韧劲与耐力,形成了锲而不舍、精力专注、耐心细致、不怕困难的优良品质。
(二)启智功能
书法教育在开发智力方面有着独特的功能。
1、书法教育离不开对范本的模仿学习。一个优秀的范本,是书法家的意形之于态的作品。这种作品既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书法本质及美原理,又展现出书法家的修养、情思和谋略的光华。范本中,内涵着情思与技法、线条与布白、个体与整体、继承与创新等不胜罗列的诸多关系。指导学生解释人中的“关系学”,其教学的功效就不仅局限于使学生理解书法,学习书法,而用还作用于学生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思维能力的培养。
2、人的大脑分左右脑半球,左脑管“语言中枢”,负责逻辑思维,右脑负责鉴赏、绘画等,管形象思维。目前,学校教育对左脑开发多,而右脑则是一块尚待开发的处女地。一个人的左右脑如能得到协调有效地开发,人就更具有创造性、开拓精神。东北师磊心理系副教授郭可教先生研究发现,书写操作可以提高大脑左右两半球的协调活动性,从而促使右脑反应能力提高,进而影响智力水平的发展。而且,书写水平越高,其大脑右半球的反应灵敏则更为明显。这是怎么回事?原因是书法是线条艺术,是千变万化的线条组合艺术。书法教育通过临摹、创作等实际活动,培养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书法离不开模仿。俗话说:练字是练眼。模仿就是锻炼学字者的眼力。临摹书法作品。通过对范本的结体、章法的观察和揣摩、想象,可培养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思维能力,促进大脑思维的敏锐。天长日久,使之能体会出每一点画用笔的精到之处,感悟到同架的精巧之法,领悟出通篇书法的气韵。长期心摹手追,便函能掌握运笔结体的规律和技巧,从而培养学生悟性,激发学生灵感,开发右脑潜能。
3、书法里面充满着辩证法,含蕴着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朴素的哲学思想。笔画长短、精细、曲直,用笔的中锋、倒锋、涩疾、提按,用墨的浓枯,结构的高低、大小、整齐与错落、匀称与布白、虚与实等等,无不是既统一又对立的矛盾体。对这些原理的解释,毫无疑问,可以开发人的智力,使思维更有灵活性。
4、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素质。“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江泽民)”素质教育核心是创造性素质的培养。“(陈至立)书法教育可以为发展学生创造性素质作出独特的贡献。
首先,书法是人们在创造性的动态中孕育、形成、发展而来的一种精神文化,饱含着作者的创造热情。欣赏者对书法作品的感受、领悟已融入了自己的感情、修养,具有再创造性。
其次,从历史上看,整部书法史其实是一部书法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否定的历史,是书法从一个飞跃走向另一个飞跃的发展演变过程。学书若是因循守旧,一味承袭而不思创新,即便临摹得形神毕肖,几可乱真,而无自家面目,也实不可取,因为艺术拒绝“克隆”。名垂知古的大师们,无一不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超载自我,否定自我,不断积累、扬弃,博采众长,兼收含蓄,以至炉火纯青,登峰造极之境界。清康有为曰:“若所见博,所临多,熟古今之体变,通源流之分合,尽得于目,变化纵横,自有成效。”在书法教育过程中,时刻提醒、教育学生要推陈出新的道理,经常讲些书法家勇于创新的故事,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是很有帮助的。
第三,从书法教育过程看,一名合格乃至优秀的书法教师绝不会把书法当作僵固化的字模,而力图学生写成范本的翻版。事实证明,任何书写者多次书写同一字体、同一风格的几个字,不可能绝对相似,也没有必要绝对相似。学生在师承范本,包括对临、背临、意临时,在于领悟、掌握、记忆用笔、用墨、结构、章法的基本内涵和规律的特征,关在笔墨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自己的认识、理解与创意。只要能写得切近范本中技法特点、结构原则、篇章风调,可谓足矣。如能将范本“大而化之”,写得既蕴来历,又有新意,堪称优秀。学生笔下细微点、点滴的新意,是其创造才能的先兆,是其将来自己书法风格的成因。即使将来不从事专业书法工作,但经常的这样的训练,学生的创造性素质就能得到切实有效地提高。
(三)审美功能
书法教育属美育范畴。它通过大量有意识的实践,让学生在艺术经验积累的基础上,获得美的享受,同时将这种美的感受逐渐提升到美的臆断、美的创造的境界。
1、书法本身极具美的因素。它蕴含着点画质地美、线条姿态美、字形组合美、章法布白美、神采气韵美、节奏律动美、形式丰富美、风格独特美。鲁迅先生说得妙:“它(书法)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它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它不是舞却有舞的节奏,它不是歌却有歌的旋律。”书法可以帮助学生陶冶性情,培养丰富感觉意识和情绪意识,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去俗取雅,却粗取精,形成较高的审美水平。
2、书法艺术可以使学生获得一些必备的审美知识。首先,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民族审美的基本立场,了解我们祖先是如何以文字为媒介以世界万物进行独特的概括和精凝的提取,从中领悟到整个民族的宇宙观和世界观侧重所在。⒀ “研究中国美学与传统艺术……都可以在书法中找到最基本的参照元素……”⒁ 其次,它可帮助学生掌握秩序、结构的审美概念如何从自然万物那纷繁的表象中抽取出最基本的内涵,并从结构上对其进行有知不紊的整理,并且以这些现象中思出中国人的社会观,对于学生认识到秩序不仅仅是美学方面的课题,而且还是一切生活中重要课题这一价值,将会产生重大的影响。⒂ 第三,从练习书法的过程看,这是一个感受美、探求美、领悟美和表现美的能动的构建过程。
(四)健体功能
随着科技的发展,健康的定义也发生了变化。一般地认为,健康除指身体没有疾病外,还指人的心理健康。书法与健康有着内在联系,古今书法家多长寿,便是极好的证明。有位医学老者说:“珍惜生命和健康的人,首先去珍惜书法,如与书法无缘,则是遗憾的事情。”书法教育能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表现为:
其一,执笔方法与写字姿势正确得体,能使腕、指、臂的骨胳、神经、肌肉等各部分者得到充分活动和协调发育。
其二,习字时,举止舒展,呼吸均匀,手眼协调,讲究运动节律,静中有动,动中寓静,可起到与太极拳、气功异曲同工的健身之效。
其三,练习书法需凝神静气,全神贯注,排除一切杂念,能“休养脑筋,转移精力,增进健康。”(毛泽东)
其四,书法练习时,笔画或浓或淡,或疾或缓,尤其是书写内容随心情高涨,使人之情绪得到表露和渲泄,能促进学生调节情绪,释放感情,缓解学习精神疲劳。周星莲《临池管见》曰:“静坐作楷书数十字或数百字,便觉烦燥俱平;若行草,任意挥洒,到痛快淋漓之候,又觉灵心焕发。”
四、书法教育的向个注意点
1、要认识到书法教育不是万能的。任何盲目夸大书法教育的作用的做法其实都是在谋害书法教育。切不可以为开展书法教育,学生的德、智、体就能得到全面充分地发展。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明人董其昌、宋徽宗、蔡京等在书法史上都有一定的地位,但他们的人品却让人无法恭维的,尤其是后两人,一个是历史上有名的昏君,一个是有名的奸臣。我们要看到,一切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任何教育必有其独到功能,同样也有其局限之处。
2、书法教育在讲授知识,传授技法时,必须以书法艺术的本质用美学原理为底蕴。书法教师要认识到书法是在汉字特有的艺术性的素质和品格的基础上产生的。书法形式美的法则是顺应对立统一规律的。书法艺术是以汉字为物质载体,人的精神与自然精神交副的产物。教学时,教师要把握住这些最基本的方面,遵循书法的理路,引导学生展开学习书法的心路,并使之在求知、学艺的同时,进入开智、养心的境界。
3、书法教育要因人而异,酌情施教,因势利导。教学时,要研究学生的气质特征、心理状态、感悟能力,采用不同方法进行教学。如对先进的学生,重在巩固和发展书法的个性因素,甚至选配更适合其个性发展的范本。后进的学生选取其诸多问题中一两个关键的、能开窍的难点,予以讲解、演示,使之感悟。这样,素质教育注重学生个性特征的原则在书法教育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落实和体现。
参考文献:
(1)《唐六典》卷二十一
(2)《新唐书·选举志》
(3)《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81年版,第740页
(4)(7)朱开轩:《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在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上讲话》,引自《人民教育》1998年第10期
(5)李岚清:《在国家教委“艺术教育专家讲学团”全体成员座谈会上讲话》,引自《中国美术教育》1998年第2期
(6)李岚清:《面向21世纪,开创基础教育的新局面——在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引自《人民教育》1997年第11期
(8)(9)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
(10)袁昂《古今书评》
(11)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
(12)(14)陈振濂:《书法美学》,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年1月第1版第3页
(13)(15)陈振濂:《书法教育学》,西泠印社出版社,第10-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