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文公碑--郑道昭
《郑文公碑》传为北魏光州刺史郑道昭为传述其父郑羲的公德所书。《郑文公碑》分为上下二碑,我们平时临写的是位于山东掖县云峰山阴的下碑,传为元宋拓本。
《郑文公碑》气象宏博,神采飞动,融篆隶草一体,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堪称北碑之精品。
首先,从解体章法上来说,《郑文公碑》的字形多为正方或长方,结构匀称,间架宽博,气势浑厚,似隶书结体。清包世臣云:“北魏书,《经石峪》大字,《云峰山》、《刁惠公志》、《郑文公碑》为一种,皆出《乙瑛》,有云鹤海鸥之态。”
临写时应注意,意在笔先,领会字的神韵。正如《书谱》中所叙:“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整篇章法字距偏大,行距较小,似隶书章法。如《乙瑛碑》、《曹全碑》、《华山庙碑》等碑。字里行间,遥相呼应,笔画之间穿插有致。从点画用笔上来说,《郑文公碑》的碑额之字多用方笔,且露锋出笔,捺画成角皆有造像记的笔趣。碑文用笔雄强,锋芒内敛,多圆笔、中锋,字的笔画粗细变化少,含有篆味,显得骨固筋强,更为凝练,在笔迹中常显出有力的诘屈和抖动,使笔画如“太松蟠曲,铁干虬枝”分外坚韧。
《郑文公碑》的横画,粗细变化少,但波度变化较大,有千里阵云之感,起笔方圆兼备,但波不像欧、柳起笔那样方,又不像《石门颂》起笔较尖,收笔多圆润,似蚕头形意。如“燕”、“太”、“所”等字;竖画亦粗细变化少,多弯曲,起笔多方,收笔垂露,有颜字笔意。如“十”、“朗”、“中”、“侍”等字起笔逆锋向上,折峰顿笔,调锋后中锋行笔,落笔驻锋即收;撇画的形像变化多端,仪态万千,如象牙般挺拔刚健,个别短撇收笔处向上出锋,成捺笔姿态,具有隶书笔意。如“美”、“史”、“石”、“大”、“矣”等字;捺笔则多一波三折。落笔形成明显的节奏变化,呈飘逸优美的笔势,捺角向右尽伸,长而有力且较平。如“久”、“延”、“之”、“宋”等字。临写时应注意捺角与整个捺笔之间的比例,平稳、大胆有力地把捺角伸展出去;《郑文公碑》笔画中的钩可分为竖钩、横钩和戈钩。根据字的结构,竖钩的大小和长短不同,有的钩向右伸展。如“于”、“才”、“子”、“诗”等字,外方内圆呈现出造像题记书法的钩法特征;横钩(含横折)写到转角处,转而不停,圆润而遒劲。如“灵”、“军”、“国”、“司”等字;戈钩有力,向左上出锋,外向内圆。如“也”、“孔”、“正”、“德”等字;“穴”、水旁点等偏旁中的点画多写成圆点,逆锋下笔,裹锋收笔。如“军”、“官”、“空”、“海”、“源”、“然”等字。“羊字头”的撇点、“水字旁”的提点多写成带方笔意的短撇点、短提点。如“前”、“遂”、“酒”等字。
包世臣说:“北魏体多旁出,郑文公字独真正而篆势分韵草情毕具其中。”此言一语双关,不仅指出了《郑文公碑》旁通诸体、内涵丰富的特点,而且针对临习者来讲,还具有方法论意义,即临习此碑必通诸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