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瑛碑》简介
《乙瑛碑》镌刻于东汉桓帝永兴元年(公元153年),全称《鲁相乙瑛奏置孔庙百石卒史碑》。又名《庙置守百石卒史碑》和《孔庙置守百石孔和碑》。碑文记载东汉桓帝元嘉时孔子19世孙孔麟,请于孔子庙置百石卒史掌管孔庙礼器之事。此碑是久飞盛名的汉碑之一,自宋代至今的文人、书法家及金石学家,都十分重视这块碑刻,并在著录中均有论述。碑高约2.6米,宽1.28米,厚0.24米。碑文共18行,每行40字。该碑原在兖州仙源县,今藏于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东庑碑林中。
《乙瑛碑》是汉隶最兴盛时期的典型作品,它既不同于古拙雄厚、以方笔见长的《张迁碑》,也不同于秀丽丰润、以圆笔见长的《曹全碑》,它的艺术特点是用笔方圆相济、遒劲凝炼,讲究笔画的曲直、平斜以及粗细、轻重、徐疾之变化,结体端庄沉稳、法度谨严,注重各部分之间的穿插避让、高低疏密之关系,由此形成了意态爽秀、骨气凝重、高古超逸的艺术风格,是我国古代久享盛名的汉隶精晶之一。被前人评说为、骨肉均适,情文流畅,汉隶之最。
《乙瑛碑》的临习应注意以下几点:
1、首先应从字的笔画特征上进行分析和分类练习,通过同一类范字笔画若干种主要写法的对照比较,逐步掌握其要领。方笔要斩钉截铁、峻利凝重,圆笔应遵劲婉转,含蓄浑厚,并注意方与圆、刚与柔、直与曲之间的有机结合,以及笔画的或收或展、 或肥或瘦,体会其用笔规律。
2、波捺是隶书的主要笔画,处理得好与坏对整个字有很大的影响。《乙瑛碑》中的波捺变化较多,有的瘦小,有的肥大,有的圆润,有的方劲,有的蚕头细面燕尾粗,有的蚕头大而燕尾小,均视结体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不能干篇一律。因此在临习的过程中要深入理解、灵活运用。
3、由于乙瑛碑的结体参差错落,在练习时,要仔细观察其变化,结合范字并掌握左右结构、上下结构、斜正结构、反常结构的字形,总结摸索其中的基本规律,抓住它们的特点,正确地表现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