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图
《潇湘图》长卷、绢本、水墨淡设色,纵50厘米,横141.4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五代南唐画家董源(?——约962),字叔达,钟陵(今江西进贤西北)人。南唐中主李璟时任北苑副使(负责管理皇家茶场),故史称“董北苑”。他擅长山水,兼绘人物及龙、虎,牛。他的山水画,“水墨类王维,着色如李思训”(《图画见闻志》卷3)。在当时人们只推祟他皱纹很少,设色浓重的山水画,认为“景物富丽,宛然有李思训风格”(《宣和画谱》卷11)。但约在200年后,受到《梦溪笔谈》的作者沈括和书画鉴赏家米芾推崇的却是他的另一种画格--水墨或淡设色的山水画。这种水墨山水,可能初学唐代王维,后来自创新风,“淡墨轻岚为一体”。在画法上,他用披麻皱描绘山石,并且山项多作矾头(矾头,指山顶卵状石块)和苔点,“其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然”(《梦溪笔谈》卷17),表现出峰峦出没,云雾显晦,溪桥渔浦,洲渚掩映的江南秀丽景色。其作品被人评为“平淡天真”,使他成为五代北宋间南方山水画派杰出的代表人物。
董源的山水画,流传至今的约有十件左右,其中比较可靠的真迹有:《潇湘图》、《夏景山口待渡图》 (辽宁博物馆藏)、《龙宿郊民图》 (台北故宫藏)、《夏山图》 (上海博物馆藏)和《寒林重汀图》(日本黑川文化研究所藏)。
此图原是一幅董源无题山水画卷,自明代万历年间书画鉴赏董其昌在长安获得后,经他考证,认定此图即《宣和画谱》中记载的《潇湘图》,并认为描绘的是“洞庭张乐地,潇湘帝子游” (南齐谢眺《新亭渚别范零陵》见《古诗源》卷12)的诗意。于是将它定名为“潇湘图”。
这幅画画家以平远构图,表现出隔江望山的景象,起伏连绵的山峦,葱茏茂密的草木,迂回曲折的沙汀苇渚,和一片开阔平静的江水。在这空蒙幽静的水光山色之中,画家有意安排了人物活动,虽然画得细小如豆,但人物动作表现得十分清晰。开卷,在临江滩头有两位女子站在那里,可能等待贵客到来。前面还有一个女子提箧回头,似和他们说话。江边有五名吹鼓手,正对着江面徐徐而来的小舟吹奏击鼓。小舟中端坐着的一位身穿朱衣的贵人,他身后有一侍从为他撑伞遮阳,前面还有一人下跪,向他禀报情况。小舟首尾各立一船工持篙摇橹。船正向滩头航来。这一段大约描绘达官贵人泛舟归来。(清初收藏家姚际恒,曾据这段的人物活动,将此图定为《河伯娶妇图》,多少也有些道理,书此供读者参考。)这幅画后段,描绘坡岸边十个渔夫拉网捕鱼,表现出江南水乡的生活特点,又真实地反映出贫富不同的生活状态。画上人物用白粉、青、红等鲜明而厚重的颜色画成,在水墨淡彩的环境中,显得非常醒目。尽管人物画得富有生活情趣,但在画上毕竟太小,真有点微不足道,所以仍是一幅以山水为主调的风景画。
画上,画家运用披麻皴画出山峦的连绵起伏,和土多石少的地貌特征。再加上浓墨苔点,并用花青烘染,表现出江南草木丰茂,山色空蒙的感觉。尤其是清淡的墨色,圆浑的笔调,淡淡的皴与浓浓的点,显得墨彩明洁、秀润,而苍郁浑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