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识:三月二十四日八十一翁长洲沈周。
钤印:沈氏启南(朱文)、白石翁(白文)。
沈周在山水画方面的贡献,在美术史学界已经有共识了。而他在花鸟画方面的杰出贡献,据我所知是陈传席先生最早提出来的[3]。这件牡丹图是他81岁所作的花卉巨制,从中可以探究出他在中国写意花鸟画发展史上所作出贡献的一些脉络。1507年春天好友薛章宪自江阴来聚,他们诗词唱和,其乐融融。沈周根据词意画了这件作品。画面的下部画牡丹一枝,留有大片空白,约占画面的2/3。从中国绘画史上来看,这种章法布局是前人不曾有过的。沈周用了满布的题款来占尽画面三分之一的空间,另外则由他的友人薛章宪书写自己的和词。书法、诗文在这里不再仅是作者的签名而已,而是反客为主地成为画面重要的构成部分。用古语来说就是反侵画位、多得天趣。将书法、诗文推进到和画面主体旗鼓相当的地位,绘画不再是独奏而是一个多音部的交响乐。这是沈周对写意花鸟画的重大贡献之一。此后的陈淳、徐渭、“扬州八怪”无一不是延着这条路而行的。
沈周作品欣赏:
青山暮云图轴--沈周(明)
有竹庄图轴--沈周(明)
红花墨叶牡丹图--沈周(明)
从绘画的技法上来看,这件作品初见之下似乎平平无奇。枝、叶的摆布也没有后来“海派”花卉的生动活泼,倒有点像标本,静态有余而活泼不足。但是在沈周之前用落墨法作花卉,还没有多少前人的陈法可以借鉴。他完全自写生中而来,在静中求动,有条不紊,有山水画的静谧安详之感。牡丹的枝干用淡墨写出,文雅清新,叶片则上下翻动,有草书飞白之遗意,行笔的起伏变化历历可见,浓墨所钩的叶脉亦用书写性的线条落下。最为人叹服的是他大胆的用色,他用加墨后的绛红色直接点写牡丹花头,笔笔落得稳而狠,再加上浓墨点写出的花蕊如颊上三毛境界全出。很多美术史家说红花墨叶的画法是齐白石的创造,其实创造这种画法的是早于他五百年的沈周。君若不信,斯图可证。我在南京博物院的库房中数见此画,每次见之皆有种不可名状的欣然自怡之感。在此之前的出版物中,曾将这件作品定名为《墨牡丹》,这是错误的,应该定名为《红花墨叶牡丹图》才是正确的。只有这样才能为这件中国花鸟画史上的杰作正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