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专业是我国自有西方美术学院体制以来就有的传统专业。纵观近百年中国画的发展,我们在感叹由学院体制所带来的中国画巨大转型的同时也不得不思考中国画的未来发展之路以及学院在这其中应该扮演的角色。
学院的教学不同于传统的师带徒的强调血统传承的传统模式,也有别于以传统研习为主的画院以及民间模式。学院的教学应该更加强调学生在熟知中西方艺术史的基础之上,在中国画发展的上下文关系之中思考如何将本专业的创作融入到当代的文化格局之中。与其它一些艺术形式一样平等的参与到时效问题的讨论之中。然而,中国画的创作有一套自身非常完善的知识体系和创作方法论。因此,要让创作主体从这个封闭的体系之中走出并以一种客观、开放、冷静的心态面对不同的文化对自身的影响远比想象之中难。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主题局限使其丧失表达上的多元
为传统形态中国画提供养料的是中国先前的农耕文明,这一点可以在中国画人物、山水、花鸟的分科中看出。表达的题材也多有限制,有时还需按照一定的程式制定主题和技法。然而历史进入今天,中国社会已经经历或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巨大转型。中国画专业的学生也应紧跟时代的步伐创新,求变。使自己的作品切入现时,结合自身反应当代人前所未有的精神力度与生命空间,真正在当下的语境(时间概念)之中思考自身的创作。具体到毕业创作中,则要求我们充分肯定和强调每位创作主体的独立价值。尊重他们的判断因材施教。尊重个案也就是尊重多元的艺术表达。
二、欠开放的心态导致参照体系的局限
闭门造车式的创作方式是毕业创作的最大问题。中国画的发展有其自身相对完备的且相对独立的技法系统以及理论和批评体系。这就导致艺术家自然的在中国画自身内部的逻辑体系中思考创作的全部问题而忽略对其它艺术门类的借鉴,更不会将中国画创作放在当代文化的大的国际化背景中思考和判断。我们警惕文化同质化,但同时又对这种将中国画的发展放在狭隘的民族性探讨中的做法深表忧虑。(诸如“中国画只要沿着自己的路子走下去一定会前程辉煌,光彩照人”的说法。)这种貌似具有民族自尊心的做法,其实是一种民族自卑感的表现。我们应该在平静、平等的关照东西方文化的同时寻求本土归属感;应在言说“全球化”的同时不忘自己的中国身份;应在承认主流的同时反主流,这样才能真正进入当代的文化语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