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幅画,一半在台北一半在杭州,生生分离。
这幅画,始于庚寅、毁于庚寅,再次出名于庚寅。
回头看,这幅画到底经历了怎样的曲折离奇?
画家黄公望78岁开画传世作
《富春山居图》作者为元朝浙江富阳山水画家黄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又号大痴道人、井西老人),与当时的王蒙、倪瓒、吴镇并称为“元四家”。黄公望的山水画,继承了前人巨然、董源,又受赵孟頫熏染,融合对自然实景之感受,其笔法细腻,山水合一,自成一家。
黄公望78岁时,在富春江畔“小洞天”作《富春山居图》,用时数年而成。该画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全图用墨淡雅,山水布局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变化,是黄公望的代表作之一,被后世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此时,黄公望的画已经名闻天下,无用师唯恐别人来巧取豪夺,要黄公望在卷末写明是给他的。82岁的黄公望,好像心有灵犀一样,知道这个画卷将来在人世间的遭遇,兴笔题道:画了三四年不容易啊,希望识者好好保存。4年后,黄公望去世。到这里,似乎故事已经结束。谁想到,这幅画的命运,才刚刚起头。
孤品
一生相伴乾隆错把真品当赝品
《富春山居图》原画全长848厘米,高33厘米。被烧后,吴家后人将损卷烧焦部分细心揭下,重新接拼后,几乎看不出剪裁过的痕迹。于是,人们把这部分称做《剩山图》。而为掩盖火烧痕迹,特意将原本位于画尾的董其昌题跋切割下来放在画首,这便是后来乾隆帝得到的《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长高尺寸为636.9厘米×33厘米。原画用了8张画纸拼接而成,烧毁后变为6张半纸。至此,原《富春山居图》被分割成《剩山图》(半张纸)和无用师卷《富春山居图》(6张纸)长短两部分。与此同时,《富春山居图》还有两幅仿本,即藏于北京故宫的沈周临摹本《富春山居图》和藏于台北故宫的子明卷《富春山居图》。
傅申教授还讲了一个有趣的“双胞胎”故事:乾隆皇帝先后得到了无用师卷《富春山居图》和子明卷《富春山居图》,经过身边专家和他本人仔细研究后,他认为,(仿本)子明卷《富春山居图》为真品,而(真品)无用师卷《富春山居图》为赝品。乾隆一生喜爱书画,不管走到哪里,甚至都会带上那幅其实是假的《富春山居图》,有人称其为“乾隆爱侣,常伴君侧”。从1746年到他做了太上皇,乾隆在子明卷上所有空白的地方,几乎都写上了题跋,共50多处,反而是真品上未曾留下一处乾隆的题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