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美术团体美协大会
新中国初期是一个高扬团体精神与集体意志的时期,以个体化劳动为特色的艺术创作在这个时期也大多汇聚组合,并以美术团体与群体组织的形式出现,不过这些美术组织机构大多隶属于国家文化教育以及艺术行政机构之下,以国家的事业与企业单位形式出现,或者是由国家提供活动经费、与政府之间具有着多种联系。因为新中国初期书画流通不甚活跃,民国时期的民间市场已如余晖,许多艺术家也只能依靠国家提供从业条件,汇聚在组织之内从事美术创作、传播、流通、教育等不同环节的工作。这个时期的艺术要为整个国家社会建设服务,艺术事业本身的发展则是第二位的。直到进入新时期之后,这些艺术机构的性质与功能才发生了转变,由政治属性向事业本位过渡,实现了独立并面向社会。这些美术组织成立的时间不同,国家建设重心的迁移,也经历了兴衰更替,在新中国美术事业发展以及整个国家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之初,美术协会的成立掀起了第一次组织诞生的高潮。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就已经于1949年7月21日成立,这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的群团组织,是共产党领导的最高官方美术机构。它由解放区党的文艺家直接发起成立,由新中国政府提供活动经费,其协会成员主要是来自解放区的党的文艺骨干和学院艺术家,社会知名画家仅占少数,加入了这个组织就等于获得了新政权的认可,进入了体制之内。随后省级美术协会相继成立,当时是以中国美协某省分会来命名的,其中上海分会最早成立,然后是天津、山西分会,“文革”开始前已有二十多个美协省级分会成立。1951年和1954年国家还成立了两个地区级的美术协会:西北美协和华东美协。随后一些地市级美协也宣告成立,以杭州、西安为最早,其他一些文化发达地市根据自身情况也相继成立。美协这个系统形成了覆盖全国的美术组织网络,负责了许多重要的美术活动组织联络工作,比如政府组织的革命历史画创作、展览以及政治思想指导等工作。
画家走势:中国82位亿元画家分析报告
美术学院的成立紧随其后,因为学院的成立需要有一定的师资与设施基础,所以美院的成立大都是在民国时期美术教育基础上经过改造,合并而成立的。学院属于事业机构,进入新中国时期大多接受了新政权的接管和改编,在原来基础上改名成立。新中国首都地区最早的美术教育重镇—中央美术学院,是由北方美术教育界领袖人物徐悲鸿审时度势,于1950年4月与华北大学美术系合并成立的,更名后由国家领袖毛泽东题名,更加彰显了中央美术学院的归属和性质,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所专业美术教育机构。之后杭州国立艺专也被党的文艺家接管,于1950年改建为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1958年更名为浙江美术学院,成为南方的美术教育重镇。新中国成立后自行新建的学院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56年在保护民族文化的政策下,经国务院批准,决定抽调合并中央美术院与华东分院的专业教育力量组成。此后地方美术学院相继改建、成立,国家根据建设需要,整合地方原来分散的美术教育资源,重新规划调整,在华南、东北、中南、西北几大行政区相继成立了广州美院(1953)、鲁迅美院(1958)、四川美院(1959)、西安美院(1960)。1959年成立的南京艺术学院是新中国最早的综合性艺术院校,这就形成了以六大美院为格局、招生覆盖全国的美术教育网络。民国时期的美术学院实行西方美术教育模式,在院系设置和风格取向上主要学习欧美,新中国成立后则转向学习苏联模式,这些美术学院成为新中国美术教育的主要阵地。
20世纪80年代黄胄、李可染、蒋兆和、陆俨少等商议中国画研究院筹备工作
1961年石鲁与西安美术协会的画家们在画室
1984年浙江画院成立,陆俨少为叶浅予颁发浙江画院聘书
民国时期民间画会组织活跃,这些组织或得到政府资助,或以卖画为经济来源,汇聚了一大批学院之外的传统主义艺术家。进入新中国之后,因为失去了民国时期的传统书画市场,遗存的民国时期的官方美术团体组织或解体或转化,民间团体活动也趋于式微,这样依托在画会组织之下、以卖画为生的社会画师都失去了生存环境,遗存的中国画创作力量面临着严重的生计问题。在此存亡之秋,画家们大多另寻生存途径,他们一方面团结起来成立民间国画研究创作机构,探索艺术出路,频频推出“新国画”展览,另一方面为成立中国画院而奔走呼吁。1956年2月,陈半丁、叶恭绰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次全国委员会提交了《继承传统,大胆创新,成立中国画院》的提案,这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做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指示,国家决定在北京和上海成立两个中国画院。1957年北京中国画院宣告成立,各省相继效仿,1960年上海、江苏成立国画院,1963年广州成立国画院。画院属于政府文化系统内的专业创作机构,以民国时期院校之外的传统主义画家为主,多为民国画坛耆宿,是传统主义在新国度的集结阵地,这个组织为传统中国画传承发扬做出了重要贡献。
新中国美术承担着重要的政治宣传功能,而美术作品要传播到普通百姓手中就要通过展览、印刷、出版,这样美术出版发行与展览活动就承担着重要的功能,因而出版与展览机构迅速成立。1951年国家成立人民美术出版社,之后各省相继成立省级人美社,人美社成为新中国初期最重要的美术出版发行系统,这个时期的大量年画与连环画作品都是由人美社印制的。《美术》、《中国画》杂志在20世纪50年代也相继创刊发行,成为早期仅有的重要专业杂志。进入60年代一大批美术展览机构又相继建成,首先就是具有重要政治功用的宣传展览机构—革命历史博物馆与军事博物馆,被确立为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它兴建于20世纪50年代末,并于60年代初相继建成开放,推出了革命史与党史陈列,成为宣传党的革命历程的阵地。后来出现专业的美术展览机构,1958年中国美术馆开工建设,后几经波折终于在1963年竣工开放,成为新中国美术展示的第一个权威机构。地方文化发达的上海市于1958年就成立了美术陈列馆,1960年江苏省将南京的原民国时期的国立美术陈列馆改建为江苏省美术馆,成为新中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美术传播机构。
1954年华东美术家协会成立大会在上海举行
20世纪70年代,尤其在“文革”期间,文联与文化部门的美术机构大多被“革委会”控制,一些美术组织机构被迫停止工作或者解体,正常的业务工作陷入瘫痪,新中国的美术机构遭遇首次政治风潮的冲击。同时一些工人、农民和军人业余美术团体活跃起来,工农兵业余创作群体如山西阳泉手管局机械厂、武汉钢铁厂、户县农村成为“文革”美术的先锋。另外部队和知青创作团体也创作出了一批宣传画及大型雕塑,编辑出版红色刊物成为一时风潮,这个时期的一些美术创作不署个人姓名,作者以集体形式出现,如海军美术工作者、空军美术工作者等等,雕塑领袖像、设计胸章、宣传画组成一片红海洋,成为美术史上的奇特现象。
“文革”结束后直到新时期,国家文艺政策宽松,文化才进入一个复苏和发展的时期。瘫痪的文艺机构相继改组或重建,美协、画院重新活动发挥职能,各省美协分会更名为省美协,同时又新建了一批新的美术组织。1980年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久违了三十多年的传统书法艺术终于有了自己的阵地。1980年国家文化部成立了中国画研究院,地方上又新成立陕西、内蒙古、新疆等省级画院,教育系统内部又新增天津美院、湖北美院,另外还有解放军艺术学院以及新疆、山东等一批艺术学院成立。出版方面有岭南美术出版社、上海书画出版社等相继诞生,另外还涌现出了《美术研究》《文艺研究》《书画之友》《书法》《连环画报》等美术刊物,打破了单一的美术报刊出版格局。此外,一些文化强省的博物馆、纪念馆以及美术馆相继成立,新时期的美术组织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局面。这个时期还有个重要现象就是民间画会组织的复兴,地方画坛开始在原来地方画院和协会的基础上打出了画派的大旗,长安画派、岭南画派、新金陵画派纷纷宣告诞生,地方文化重镇勃兴,打破了原来政治中心的单一垄断地位,标志着美术发展进入一个多元化时期。
20世纪90年代后,美术的宣传功能进一步弱化,政治色彩逐渐淡化,国家开始推行文化体制改革,不再供养艺术机构,陆续把一些美术企事业单位推向市场。在这个转型期多数美术组织机构经历了考验,文联与文化机构的创作部门逐渐淡出,或转化性质或转变职能,面向社会、服务民众。转企改制有成功者更有失败者,期间一些官方原有的文艺创作、出版、展览机构纷纷解体,美术组织机构呈缩减态势。这个时期随着国家经济发展,书画市场开始活跃,书画收藏成为20世纪90年代的风潮,这又为美术事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一些民间艺术收藏和拍卖机构应运活跃起来。一些文化中心出现了艺术拍卖机构,荣宝、嘉德等艺术品拍卖机构相继成立,民间画廊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促进了民间艺术市场的勃兴。市场的繁荣又引发了面向社会的以画院、工作室等为形式的民间美术企业逐渐增多,成为世纪末的弄潮儿。相比之下官方美术事业机构则处于低调状态,但是服务社会民众的公益性美术馆、博物馆的功能得到进一步彰显,成为世纪之交的重要美术机构。